原标题:传统中国式教育的误区和国际学校教育模式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早已被提上日程,许多家长也都在考虑是否送孩子去国际学校进行学习。可是现在很多学生的教育,家长仍然沿用传统的中国式方法,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未必是合理的。对于不熟悉国际学校教育模式的朋友们我们也将为您分析一下其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和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参考一下:
传统中国式教育的误区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的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其实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睡觉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目前中国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国际学校的一些教育模式。
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
一些国际学校沿袭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许多人对国际学校的教育有误解,其实它的强度也是很大的。它让孩子们有时间可以去多读些课外的书,让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参与社会活动,比如关注社会和弱势群体的活动,这样他们可以较早地了解社会,并富有爱心。他们还可以自己组织很多活动,比如有些孩子,在高中的时候就自己与同学们创立了个项目,给孤儿和农民工子弟做体检,并进行简单的治疗,像矫正视力之类的。孩子们到各个企业去游说,希望它们能对项目有所捐助。最后,成功为400多个孩子做了体检。
这些方面也许要花费许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时间,甚至可以说没什么重大意义,但对孩子来说,他们从中得到的对社会、企业、人性的了解,是会影响他们一生的。
关于副科课
在副科方面,比如音乐和体育,中国的应试教育里它们是可有可无的,但在国际学校这是一门专业,不仅有相关的活动和课程,还经常在国内外有大型的演出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发展,对于他们开阔眼界是非常有用的,这也会对他们的一生起作用。
除了音乐,学校还开了绘画、雕塑等很多课程,让孩子在知识之外更有发展。
综合能力
在课程以外,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启发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让他们有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孩子们一起做各种项目,不是接受考试,而是考核,并不以单一的成绩作为标准,而是综合考量。即使是考试,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实务成绩为主。
在公立学校,一个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可能上不了大学,但在国际学校,他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比如我的孩子,其实他的数学成绩在公立大学不算拨尖的,因为人家都上奥数班,他没有,但在国际学校里,他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甚至可以代表学校去比赛。我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就可以了,不一定人人都要学那么深,都成为数学专家。
总结
传统的教育体制就像是过独木桥,只能有一种选择。结果是,即使是最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也未必非常出色。他们苦读十几年,一直是“好学生”,结果毕业后发现,这个社会并不只为好学生而留,付出那么多,一接触实践可能就完了。
国际学校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一种未必比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差的可能。
当然,我们总结的这些并不是说所有孩子都适合国际学校,但是至少它提供了一种体制之外的选择。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中,家长们一定要扬长避短,避免以上那些行为。但具体如何选择,还是需要家长和孩子自己来选择。
小编注:本文为转载新浪博客文章,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不能代表新浪立场,新浪尊重原创。
责任编辑:实习生大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