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详细信息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职教育的使命

2012/3/1 12:47: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 李继延

  高职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区域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成为高职教育结构调整改革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首都高职教育也必须随经济转型而作出相应调整。

  学校规模要有理性,适度才是最好

  随着高考适龄人口逐年下降,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逐步升级,民办高校前些年的生源大战已开始蔓延至公立高校。2011年北京高考报名学生仅7.6万人,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据预测到2015年还将逐步缩减到5.8万人。而目前在京招生院校共计810余所,招生5.89万人。同时,国外和港澳台高校近年也加大了对国内高中生的招生力度。可以肯定,在“十二五”期间,某些高校将会因生源枯竭而停办,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早研究对策,制定退出机制。

  生源紧张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初期,由于迫切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为当时的主要手段,由此国内高职教育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间,就达到近1200多所,占了高校总规模和在校生的半壁江山。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加之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办学质量、塑造品牌转型,发展方式也由初期的合并、外延式做大,向精简、内涵式做强转变。因此,协调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强调个性发展、特色鲜明、品牌塑造和社会评价已成为高职院校生死攸关的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应适时转型,校长的管理思想和治学理念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学校的规模要适度,要科学统筹配置各项资源,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专”,正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组织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历史上共获得过32个诺贝尔奖,然而其全职教师还不足300名,学生也不到2000人,可就是这所规模不大的学院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超越了哈佛大学。所以,高职院校只有扎扎实实地铸造自身品牌,兢兢业业地培育社会精英,才能有好的出路,才会有大的发展。
专业设置由“硬”变“软”,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前景光明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重要接口。过去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围绕出口加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专业群,培养了大批加工、制造业“灰领”人才,一时之间引领风气之先,成为高职的示范与标杆。

  当前,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国际化大都市,产业结构越来越向高智力、高技术和高人性化方向发展,北京三大产业基本呈现出5:20:75的比例格局。这种经济结构给我们带来三重启示:一是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巨大吸纳作用;二是首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匹配首都经济,适应其前瞻性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可以预见的是如健康服务、现代家政、书画装潢、古建修缮、老年关怀、现代物流、社区管理等一大批新兴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服务类专业群将会不断涌现;三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重心将由“偏硬”向“偏软”发展,从关心设备购置、实训厂房的建设向关心人文、提升生活品质发展,以工科类为强势的专业布局将向文科类、服务类转移。

  世界是平的,共同打造首都高职的“一片云”

  “面向人人、面向终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但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却并不容易。职业教育曾一度成为仅提供学历教育的平台,社会公众即使有培训需求和学习愿望,亦缺乏进入院校的机会和渠道。

  正如弗里德曼所描述的,“世界是平的”。如今,借助于网络平台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网一族只需轻点鼠标,即可选修耶鲁、哈佛等世界名校的优质网络课程。广大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热衷于网上“淘课”的现象可以说明两点:一是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新型的教育资源,正成为人力资源提升的崭新渠道,真实体现着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终身的理念;二是网络课程的涌现其实是国家之间,地域之间,院校之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将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方面,我们高职院校也必须有所作为。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应顺应时代发展而有所创新。一方面,要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利用互联网技术,吸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创新培养模式,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要尝试敞开高职教育的大门,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为社区居民、在岗职工、转业军人和失地农民等有学习需求的广大公众提供服务。北京的高职院校应该共同打造一块“云平台”,整合、优化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各院校的师生服务,也为广大市民实现自主学习和技能提升提供服务。这既是高职院校回馈社会的使命要求,更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