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属地扩招挑战教育公平”,近日一则新闻将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顶尖学府再次卷入“地域歧视”的雷区。几个月前,清华、北大先后允诺,将在北京地区减少高考招生计划投放。然而,承诺却与现实大相径庭。据媒体报道,清华今年在京总扩招达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达33.6%,如此“逆势而为”颇有“挑战底线”之嫌。
而后,8名律师又“火上浇油”,联合致信教育部,痛陈“高招地域歧视”。他们将15家在京部属高校属地招生计划,与在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这6个高考大省的招生计划相对比,数据相差之悬殊令人震惊。8名律师甚至质问:在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情况下,中央部属高校究竟是全国人民的高校,还是属地人民的高校?
【质疑】两校自毁承诺,在京一批次大扩招
【回应】计算方法有误,增招源于生源质量
“北大今年在京录取总人数比2011年减少37人,没有进行大规模扩招。”面对“属地扩招”的质疑,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近日予以回应,认为媒体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
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介绍,今年北大在京一批次文科计划招收80人、理科计划招收140人,录取时均按100%比例提档,因有等分考生,文科实际录取81人,理科实际录取142人。这样算来,北大在京一批次录取学生223人,比计划人数多了3人,扩招比例为1.36%。
那33.6%的一批次扩招比例从何而来?此前媒体报道中指出,北大今年在京文科、理科分别录取106人、188人,这比原计划的80人和140人共计增加了74人,由此计算便可得出33.6%。北大方面表示,在该计算方法中,“计划人数”是一批次的,而“录取人数”则不仅包括一批次。
对于扩招比例的计算,清华大学也同样“委屈”。“媒体所说的45.3%,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统招的扩招,它既包括高考文理科统招批次的扩招,也包括了小语种、降分录取的自主生、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等。”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杰说。至于今年在京扩招的原因,在他看来,“因为北京考生报考踊跃,而且生源质量较好。”
不过,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胡金焱却不认同这个理由,“大学要以自己的信用和承诺作为刚性约束,北京学生的整体素质相较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可能总体好些,但这并不是多招收北京学生的依据。”他直言,人口可以有户籍,但在教育上不该有“户籍”。
【红线】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不得超过30%
【辩解】顾及地方利益,“一刀切”不现实
30%,被很多人视为部属高校属地招生的“红线”。教育部2008年曾发文,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和有关部门(单位)所属高校要按照“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编制生源计划,在属地安排计划的比例“逐年逐步调整至30%以内”。
“今年复旦大学第一批在上海招生人数共招收796名,占今年全国招生计划总数的27.8%。”据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复旦大学近年来一直在大幅削减招生人数,在沪招生人数比例,已从最高接近50%持续下降到现在的27.8%。不过,该负责人认为大学招生有“大小年”,会出现某个地区录取人数突然走高的波动,“公众应看大学招生的长期走势,而不是仅根据一次波动来评论‘公平性’。”
因上海考生表现优异,今年上海交大在本地的高考本科一批次扩招了5%。但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在沪录取考生1092名,占全国招生计划的28.36%,未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上限。”
据了解,与清华、北大不同,复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部属高校均采用“部市共建”模式,其办学经费中上海市地方财政投入占了相当大比例。“我们必须对地方财政的支持有所回报。招生名额的地区计划数形成和调整都有个过程,‘一刀切’不现实,”上海交大相关人士如此解释。至于有人呼吁的“参照考生数量来制定招生计划”,他坦言“短时期内不可能绝对按照人口比例分配”。
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则担心,“如果一味追求人口比例上的公平,那么对于一些生源质量好的地区来说,也会造成另一种不公平”。他认为,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比如清华、北大等高校的资金支持来自于全国,就应该更多兼顾各地。而一些高校主要是省里支持,招生时可以考虑有省内省外的差别。
【抱怨】名校向高考大省增加的名额杯水车薪
【对策】“追加计划”漏洞靠刚性政策弥补
“北京、上海考生进名校,比外地考生的门槛低多少?”——每至高考,这个话题总被反复提及。重点高校的分布不均,与高招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持续刺激着考生和家长的神经。在8名律师致信教育部之前,已有15位学者上书国务院和教育部,建议废止高考户籍限制,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切实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改革”。
事实上,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对于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生源大省,在招生中已在逐步倾斜。“今年北京大学仅在河南一省就增加了20个招生计划,贵州增加了12个,新疆、青海、西藏等其他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说。而清华大学也对西部12省(区、市)扩大了招生计划投放,于世杰介绍,“今年在甘肃省共投放招生计划54人,比去年增加了六成;在宁夏增投了计划,最终实际录取人数比计划增加了50%”。
然而,这样的举动仍然难以消解公众的质疑。“在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好学校本来就少,考生又多,名校增加的名额根本无济于事,对我们很不公平。”一位网友抱怨。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政策室小林介绍,日本不存在属地招生问题,也没有政策倾斜,完全由考生自主选择,之所以能够采取这样的制度,主要因为日本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不大。“而我们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村小孩早就输在起跑线上,高考呈现的不公平只是最后的结果。”涂艳国认为,让名校多放几个指标到其他地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高考招生属地化的不均,最根源还在于基础教育的不公平。而上海一位教育专家则提醒,目前看来,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均衡现象,远远不如生源阶层分布的失衡更严重。
在业内人士看来,顶层制度设计的缺漏也为高校属地化招生留下了“运作空间”。“教育部允许高校根据部分省、市生源情况,调整计划或机动计划,而这种‘追加计划’基本上都留给了属地。”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追加计划”的目的应是纠偏,给予已受歧视的地方一些照顾,“教育部要出台硬性政策以缩小各地招生计划的差别,对没有达标的高校要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