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职招生工作三五年内的变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坚表示:高职生源危机,迟早会来。
王坚认为,中国高校的录取机制,其实是联动式、一体化的。招生的几个批次之间,有点像一支牙膏的构造,生源总量是一定的,“整支牙膏”上下连通,彼此间的饱满和干瘪状态,是此消彼长的。
目前在二批本科批次里,独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跟高职院校趋同,都是培养应用领域的人才。加上本科院校在批次上的优势,有些学生就变得比较纠结:他们高考分数勉强够着本科录取学校的尾巴,但如果去报专科院校会有更多选择。当他们处在这个“凤尾鸡头”的状况下,往往不会像夹在一批、二批本科院校之间的这类学生一样宁可高不成,选择低就。
因为在本科和专科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凭的巨大差异。很多同学出于将来找工作的考虑,还是希望挤上本科的末班车。
同时,这几年从生源基数来看,参加高考的人数呈现整体下降趋势:2008年浙江参加高考的人数为36.44万人,今年这个数字下降到的31.58万人。这个下坡走势,有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在高考前就已经决定,要选择到国外读大学,这还不包括考后成绩不理想,没有填报志愿的。
这样一来,各个批次招收学生的量,都有不同程度地缩水。
而这中间,属于最后一段的高职院校,则成为吸引力相对最低的。浙江的高职院校,这几年在省外的招生,已经开始“触冰”。
比如浙江旅职院,今年在除浙江省以外的20个省招生,其中在吉林、河北、江苏、陕西和山西5省,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原因是没有生源。”王坚说,招不招得到学生,一看招生方有没有科学合理地划定分数线、制定招生计划;二看考生自己的就读意愿。“目前社会上服务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增长不快,也成为学生考虑是否就读高职的一个因素。毕竟读高职的学生直接对接就业的比例比较高,如果工作的性价比不高,他们也难免会考虑前期投入是否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