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又一批学子满怀期待涌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同时,不少大学毕业生则带着些许伤感和遗憾离开了大学校园。
手举A4纸,以“大学里最遗憾的事就是……”开头,白纸黑字记录自己的遗憾。今年,由湖南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周璐在湖科吧发起的一篇“晒遗憾”的帖子迅速蹿红网络,引起了毕业生们的强烈共鸣。全国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竞相模仿,从而形成了一种“大学遗憾体”。遗憾热过后,冷静思考,“晒遗憾”牵出了当代大学生不满足现状、主动反思的意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遗憾体”引出毕业情绪集中爆发
2008级的章俪(化名)今年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章俪充实的大学生活令不少同学羡慕,成绩优异、爱情丰收、考研成功。但是她坦言,自己在大学里还不够努力,如果自己再加把劲,可以收获更多。让她心里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在考研的复试阶段,因为心里没底,所以章俪放弃了为期半年的赴泰国做汉语志愿者的机会。虽然最后考研成功,但是看到同班另一个女生考研和志愿赴泰支教兼得,章俪还是不免感叹。
“大学遗憾体”的风行,章俪觉得“对自己是一个纪念,对别人是一个启发。”她希望学弟学妹珍惜自己拥有的时间,做自己想做而没有勇气做的事。
今年,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90后”走出校园。“遗憾体”引出了毕业情绪的集中爆发。青春的遗憾始于离开了盛满青春回忆的校园之时,对于大学生活的回忆和不舍愈加真挚。“90后”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未完成的梦想。四年青春,大部分人觉得自己“虚度光阴,碌碌无为”,大学的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太骨感。
遗憾事主要集中在学习、恋爱、旅行上。“英语六级没过”、“没有多看书”的叹息;“没有谈一场恋爱”、“没有大胆表白”的无奈;“没有多出去走走”、“没有骑车旅行”……的感慨。“晒遗憾”的发起人周璐还回忆起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画面:一个同学站在他的牌子前,上面打印着“暂停营业”四个字。他尝试着在自己的寝室搞一个小复印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
大学生的自我反思
“为什么我们总是到了要毕业的时候才来感叹这么多应该做好可以做好的事没有做好?”周璐感叹道。如今已经在上海工作的她表示自己有许多遗憾,她说,“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更多的应该想怎么改变、提升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为你创造条件。”
晒遗憾的背后,折射出大学生自我反省的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遗憾呢?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于个人的主观因素。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赵明扬今年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读研,回顾大学生活,他说:“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不够努力。这个努力不是狭隘的努力学习,而是珍惜时间,努力去接触新鲜事物。珍惜分分秒秒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回首大学时光便不会有遗憾。”
也许是每天自习一小时,也许是在计划旅行前坚定的一个自我暗示,如果在萌生这些想法后能够大胆地迈出第一步,结果也许会迥然不同。
而客观因素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赵明扬认为,当成绩决定一切,社会、学校、家庭必然将所有压力倾注在中国学生死记硬背、刻板枯燥的应试学习上,扼杀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欲,思维模式固定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到了大学必然陷入没有目标,迷茫、空虚的状态,那么虚度时光留下遗憾也就不足为奇了。
青岛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李宁找工作频频碰壁,理由是“公司只录211院校学生”,李宁感到很无奈,他说,“社会还没有真正突破对于人才的定义,在大多数用人单位眼里,文凭和能力是等同的。”
无论如何,大学生开始集体反思自己的青春岁月,让人欣慰。在晃过这段宝贵的时光后,许多人才发现青春埋葬在了被窝里,淹没在了游戏里,流逝在了每天毫无计划和目的的无所事事里。毕业生在由校园通往社会的甬道中才猛然意识到所荒废的时光,才理解前辈们碎碎念叨的“大道理”。
遗憾过后是希望
大学生在踏出校门之际文艺一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和大尺度毕业照等形式相比,小清新的“大学遗憾体”显然更具有积极意义和容易让人接受。
虽然有网友对于毕业生晒遗憾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过于矫情并且为时已晚,而且许多诸如“没逃过课”、“没挂过科”等遗憾让人无法接受。但是,大部分的老师和家长还是对这种极富创意做法和大学生的自我反思精神给予了认可。
家长段女士表示:“不得不承认,少部分人对现在的大学生有偏见。一些大学生的生活确实很颓废,对不起父母的血汗钱。但是我还是很高兴看到大学生们用他们充满朝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的唐亚慧老师也持续关注着晒遗憾的活动。她说:“大学生在毕业时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只要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好的。这是当代大学生有个性的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大三学生刘妍表示,“对于我们在校生来说很有借鉴意义。希望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大家不会再去晒遗憾,而是将可能产生的遗憾在大学四年里就弥补完。”
临近毕业时大学生的“遗憾体”就是一面色彩斑斓的多棱镜,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好材料,总结研究好了,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对大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佐证和依据,同时,对新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本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