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中共教育部党组
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百年清华的优良传统作出了全面总结,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全国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深刻论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论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办好高等学校”这个根本问题,是推动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深刻理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百年清华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集中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以教育先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教育创新带动和引领国家创新,以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光荣使命。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要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和独特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我国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质量上还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整个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时代使命深刻分析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处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明确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要求。高等教育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质量,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路。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基本任务之一,是对大学功能认识的新发展。讲话强调,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进程,这既是我国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以点带面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和建设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又明确指出了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思路。讲话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要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二、准确把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必须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论述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刻内涵,阐明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给本科生授课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出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出发,大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为关键。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2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但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自主创新水平仍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入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依托长期稳定的国家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方法手段的协调、集成和创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要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坚持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者,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更加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更加适应当代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更加适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自觉参与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加适应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打造教育特色和优势,不断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新空间。要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要成为国家高水平智囊团和思想库,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努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坚持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努力传承创新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其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永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要努力营建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努力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共生作出积极贡献。
三、认真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新的动员令,为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要按照中央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坚决简政放权,坚持依法治教,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把政府该管的切实管好,把不该管、管不好的坚决放开,克服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推动政府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依法制定大学章程,依照章程管理学校。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作用。
第二,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开展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试点,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倾向。要进一步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高校的统筹管理,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和人才培养工作。要以推动本科院校建设为重点,加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通过增加专业学位类别、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加强硕士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改革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博士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结构,通过项目和政策支持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开展综合改革,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市);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使之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继续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推进团队式支援新疆、西藏等地高校,使受援高校实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锐意创新,争创一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个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一是努力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加大支持力度,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建立重点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我国人才培养与科研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高等学校要率先行动起来,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实质性的进展,涌现出若干有影响力的战略联盟,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进高等学校产学研用相结合。二是努力突出学科导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认真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任务,组织实施好“985工程”三期建设,为重点建设高校改善学科条件、汇聚高层次人才。以组织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为抓手,择优支持若干所高校的若干优势学科,重点投入,瞄准国际前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凝聚学科方向,突出特色,集成优势,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努力扩大教育开放。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以教育开放凝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鼓励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平台,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团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四,夯实基础,加强保障。一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保障。要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扬优良教风,潜心教学科研。要大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积极参与实施“千人计划”,继续组织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二是大力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建立支撑质量提高的投入体制和长效机制。要抓紧研究制定各类高等学校办学标准、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紧紧抓住全面提高质量这个生命线,奋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