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详细信息

教育扶贫,除了钱还差在哪里?

2016/10/19 9:25: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从2012年起实施的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高校单独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旨在让更多“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名校就读。新华社记者发表的一篇文章称,要使高校专项计划更大程度造福“寒门学子”,还需完善从招录到培养的监督机制和配套举措。

  “进得来”不代表“学得好”

  针对当前中国存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平均的问题,从2012年起,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高校单独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旨在让更多“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名校就读。2016年4月,全国95所实施单独面向农村学生招生的重点院校相继公布了当年的招生简章。部分名校扩大招生规模、取消“到校复试”、给予“慷慨”分数优惠的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贫困生进入名校的门槛。

  但是“进得来”就能够“学得好”吗?《中国青年报》今年5月16日刊发的一篇文章《高校有人关心降分录取的农村考生吗》,对这些“专项生”在学校的生活体验情况给予了关注。文章作者是一所原“211”高校的教师,以他所在学院3个工科专业农村及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入学的学生学习成绩调查情况来看,他们中虽然成绩优秀的学生确有不少,但也有一些学生感到学习吃力。一些“专项生”因为基础较差,跟不上进度,有的为此失去学习信心。任课老师也抱怨班上学生学习状况差距很大,他们对落后的学生也无可奈何。因此文章作者呼吁应关注这些“专项生”入学后的教育过程是否公平。

  数据链接

  麦可思对中国部分高校2015级本科新生研究显示,学习问题是该群体进入大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56%),且农村生源的该比例更高,为60%。“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和“缺乏自学方法”是2015级本科生遇到的最主要的学习问题,农村生源遇到这两项问题的比例也均高于本科平均水平,分别为64%和59%。

  

  知识储备落差,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对贫困生源降分录取的录取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高校的招生“规则”。以“在很差的条件下成长的孩子遇到的困难更多,取得这样的学业成绩已说明其足够优秀”为由,降低对弱势家庭学生的SAT录取分数要求,这在美国精英高校中已经属于普遍现象。但同时,弱势家庭背景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将遇到更多困难,也获得了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比如《2013年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升学和职业准备状况报告》显示,在2013年参加ACT考试的高中生中,只有26%的学生在数学、英语、阅读、科学推理四方面均达到了大学升学准备基准(即在大学第一年对应的课程中有50%的机会取得B或更好的成绩),并做好了进入大学深造的准备。而那些家长没有上过大学的学生就相对差了些,只有9%在四方面均达到基准。学术准备上存在的差距也许对在精英大学就读的弱势家庭大学生来说“杀伤力”更大。

  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道格·阿什利是他们家走出的第一名大学生。他在蒙大拿州的一所小高中里接受的教育,并没有帮助他在这所世界顶尖高校读书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比如他在上物理学导论课时注意到,他的一些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时已经学过了这门课程的知识,并且很容易拿到A。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努力学习一些同学们已经知道的知识。“最困难的主要是没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他说。

  阿什利的感慨呼应前文提到的《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过程公平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机会公平,要用过程公平来弥补起点和机会的不公平。”新华社记者发表的一篇文章《助力农村贫困生进名校:降“门槛”之外还应做些什么?》也称,要使高校专项计划更大程度造福“寒门学子”,还需完善从招录到培养的监督机制和配套举措。但具体如何做呢?

  普林斯顿贯穿四年的同辈辅导

  为了帮助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很多美国大学会组织各种暑期项目,邀请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强的弱势家庭高中生在暑假期间来校体验大学生活。这类项目一方面有助学生提前规划大学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活动中开设的一些课程可以补强学生的弱项学科,以免未来拖累他们的大学学业。普林斯顿大学已经举办这类活动很长一段时间了,比如新生学者研究会(Freshman Scholars Institute,以下简称FSI)是一个为期7周的暑期项目,它为学生提供在秋季入学前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体验学习、生活的机会。但是,负责相关工作的高校管理者与参加过FSI的校友座谈时发现,仅仅有暑期项目是不够的,因为它的帮助并不能覆盖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无法参加,有些学生没有进入学校的邀请名单)。而且那些参加了的学生也希望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得到帮助,而不仅仅是通往学校大门的路上。基于这些反馈,普林斯顿开发了新的、覆盖整个大学生活的“学者研究会朋辈项目”(Scholars Institute Fellows Program,以下简称SIFP)。SIFP是FSI的扩展和加强版,它为学校里所有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学生在整个就读期间,提供辅导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由本科生院院长办公室主管的SIFP,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校中大量且不断扩大的资源,使他们能够实现学术、个人和专业目标。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自愿申请加入这个项目。项目主要由指导小组、合作课程工作坊、暑期丰富体验、娱乐和社团四类活动组成。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参与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并取得成功,还为他们未来的研究生学习、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链接:

  SIFP项目包括以下四类活动:

  ①指导小组:

  每个月Head Fellows与一位教师结对,牵头组织一个小型讨论会,讨论内容关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在大学中将会面对的事情。当Fellows分享遇到的困难时,他们可以获得来自其他成员的安慰;当他们与其他成员、朋友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成功时,他们可以收获快乐。

  ②合作课程工作坊:

  为了帮助项目成员更好地适应在普林斯顿的学术生活,SIFP员工和管理者设计、开发并组织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书、电子邮件发送的艺术等。SIFP项目协调员还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发独特的、针对弱势家庭大学生的课程(如与就业服务部门合作开设的“如何让你的面试一击制胜”;与心理咨询和服务部门合作开设的“家庭压力疏导”;与奖学金提供咨询办公室合作开设的“弄懂奖学金”等课程)。

  ③一次暑期丰富体验

  每年暑期,SIFP Fellows必须参与一个暑期体验活动,并在秋季开学前提交一份关于这次经历的反馈。这些体验包括竞争性的实习、出国留学、项目研究、暑期课程等。

  ④娱乐和社团

  SIFP项目试图为其成员创造一个亲密的社区,成员们可以通过项目创造的公路旅程、一日游,以及充满乐趣的课外活动等众多机会,放松并建立起亲密关系。

  SIFP特别强调的一个词是“Fellows”,因为项目开展的基础是同辈辅导。表现出领导才华和对导师工作充满热情的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长担任Head Fellows,可以翻译成“同辈小组的组长”。他们负责设计和开发合作课程项目、组织召开月度导师小组会议,为项目成员提供不间断的指导。Head Fellows还要组织贯穿全年的社交活动,为SIFP大家庭成员营造强烈的社区意识。根据项目主页上的介绍,2016年春季时共有14名大三、大四的Head Fellows负责146名大一到大四的成员(Fellows)。

  为了保证项目开展的质量,所有参与成员还必须在每学期完成以下任务:

  ①每学期通过参与、领导、设计SIFP项目和全年的活动,获得3个“学者学分”(scholarspoints)。

  ②参加每个活动后,成员需要进行反馈并提交给他们指定的Head Fellows。

  ③参加月度的指导小组会议。

  ④在SIFP项目的支持下,成员要通过参与暑期讨论会、实习、出国留学等形式,收获一个经历丰富的暑期,并在秋季开学前提交一份关于暑期经验的简短反馈。

  ⑤为未来几代的SIFP 成员提供指导。

  不可或缺的校园归属感

  是的,普林斯顿SIFP项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弱势家庭的学生弥补了学术上的差距,同时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了成员社区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而归属感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组织与管理学副教授妮可·斯蒂芬斯对此表示认同:学生没有归属感,将影响他们参与大学活动。因为,如果一些学生感觉自己与校园割裂开了,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就不太可能求助于教师,也不太可能结交新朋友。也就是说这将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并且也的确有研究《热情的或是冷淡的氛围对社会经济多样性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认知的影响》发现,归属感将影响来自弱势家庭的大学生的学术和在校生活体验。因此为了让处于弱势背景的学生不仅“进得来”,也能“学得好”,精英大学必须在帮助他们在校期间找到归属感方面做出真正的努力。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