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详细信息

中国教育的七大痼疾

2016/10/20 12:42: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时下的中国教育已经越来越和中国足球差不多了。人们对中国足球是既恨之,又爱之。既伤心叹息,又割舍不下。几次易帅,换队员,改体制,改训练模式,改战略战术都始终不见成效。于是部分球迷变去看德甲、意甲、英超比赛。

对于中国教育,也在天天改革,日日创新,但也同样收效甚微,着实令人无奈。无奈之余,有条件的家庭纷纷用脚投票,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但是众多的家庭还得在无奈中坚守。

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凡清醒者不乏这种追问。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问题和改革开放大局一样复杂,难以说清楚。但是,还是有一些明显的问题,连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都能看出来。我归纳了一下,发现有七大痼疾。依次是“灵魂无位,家教缺位,生活退位,儿成错位,急功近利,技术至上,真唱假做”。

灵魂无位

教育到底有没有灵魂?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当然有灵魂,教育的灵魂就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中。教育的灵魂就是把人培养成人,教育要关注每个人的幸福和尊严。换言之,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克强总理谈到:“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总算是高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教育不是灵魂跟不上了,而是根本就没有灵魂的位置。

自晚清以来,救亡图存压倒一切之日起,教育就丢了魂。由于救亡图存,个人被忽略不计,国家民族至高无上。著名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把孩子成了国家民族的希望。教育完全与如何使人成为人无关,更与个体人无关,与个人的幸福无关,与生活无关,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强国,而且至今依然陷在这个逻辑怪圈之中。于是孩子也就成了国家主义的牺牲品,教育也就随之沦为国家主义的工具。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述赤裸裸地道出了国家功利主义的心声。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每个人成为人,间接的目的才是国家民族的富强,我们把间接目标当成直接目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我们始终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人,这是当今教育的最大的痼疾。

在国家主义原则指导下,人不是目的,人成了工具。人既然是工具,那学校也就变了性质,学校本来是培养人的,不是训练机器的。可是陷在的学校天天在训练,没有成长。现在的学校很难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充其量只是培训机构,是升学培训机构和就业培训机构。既然是培训,那就只注重所谓能力——智力和技能,对于孩子成长的核心要素——心灵成长根本无人问津,因为她不能当饭吃。人的成长应当包含灵魂商数(灵商或神商——毛喻原先生提出)、情商、智商,多数学校只关心智商,稍好一点的学校能关心一下情商(也仅限于人际关系和抗挫折能力),几乎没有人关注孩子们的灵魂,虽然人们把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我们和孩子们灵魂无涉。这样,我们培养的就是一些没有灵魂的“空心人”,就像卢梭先生所言,不过是看管另一些机器的机器人。

可见,中国教育目的偏离,没有魂,学校没有关于灵魂的教育,灵魂无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缺位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的单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不会好。现在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大力提倡良好家风。英国思想家洛克说过,贵族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学校培养不出贵族。过去中国的教育普及率很低,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却能做到勤劳善良,严于律己,勤俭持家,乐于助人。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即所谓“忠厚传家远”。可是这些都被一次一次的运动和运动式的改革毁掉了。我们现在正试图保住家风,留住乡愁。说这个虽然很心酸,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教的重要。

但是,现在的家庭状况却令人堪忧。对于许多家长外出打工的家庭,孩子连见父母一面都很难,又何谈家教?在农村有许多家长根本没有家教的意识,总认为一谈到教育,那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即便是有的家长有了家庭教育的意识,但是又不得其法,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父辈那里得到传承。还有些家长本身不端,给孩子的只有负面影响,根本谈不上教育孩子,他们甚至都不如孩子。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开着豪车,穿着入时的夫妇,随地扔垃圾,任意践踏绿地,你能指望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吗?

还有些土豪家庭,任性,追求奢靡,追逐权势,给孩子的影响就是:有钱可以为所欲为,有钱就可以恃强凌弱,这还真不少见,正应了那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真是高抬他们了,其实是富不过三代,这就是不懂家教,纵容子女所致。

另外,目前的家庭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单亲家庭问题。单亲家庭由于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精神和心理的伤害,以及由于家教扭曲(离异的家长往往以一种变态的方式爱孩子)给孩子带来的另一种伤害,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其次,随着国家放开二孩,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老大对老二心存嫉妒,在父母的爱被弟弟妹妹分走后,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对抗与反击,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加以警惕。这就是家庭教育现状,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

生活退位

教育专家和学者都知道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的核心是成长,成长就离不开成长的环境,成长环境主要就是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就是社会和自然。我们的孩子哪里有什么生活?他们每天除了上课、作业、吃饭睡觉,充其量还能看看电视,偷着上上网,这难道也叫生活?他们没有对自然的体验,他们远离自然,卢梭在两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自然教育,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可怜的孩子们连家里的花花草草都无暇细看,遑论野外风景,虫鸟鱼虾了。他们对生活生计了解也很少,不知道父母的艰辛,甚至不了解父母的工作,很少帮助父母做家务。他们不知道也不考虑,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都是从何而来,经过了多少人的劳作,只知道索取,和别人比阔。因为他们不懂生活。不接触自然,不懂得生活,自然就缺少了生命体验,成长就成了问题。虽然,现在的课程方案和教材特别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但是由于应试,这些内容往往被忽略掉了。所以,生活、生命、自然这些教育的核心要素已经从教育中退位了,教育能不变味吗?

儿成错位

是指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错位。儿成错位也是毛喻原先生最早提出的概念。简单解释就是儿童教育成人化,成人教育儿童化。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儿童,这也是卢梭先生自然教育的内涵之一,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其自然。就是要保持孩子的天性,是他成为优秀的儿童,而不是不合格的成年人。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总是再向学生灌输他们那个年龄段根本不可能理解,也不愿意关心的东西。这不仅存在于所谓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在所有领域都有这种问题。思想道德领域尤其严重,我们教给他们的都是些关于民族、国家、集体的大道理,而对于他们那个成长年龄最重要的习惯,基本品德却没有培养出来。以至于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一个简单习惯,都养不成。因为那些只是只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不是用的,考试的时候能答对怎样过马路,实际生活中却不会过马路。这些假大空的政治说教,导致孩子们对官方的教导不再信任。在其他科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一是内容不适合儿童学习,二是内容过多——功利心使我们恨不能一股脑把所有知识都倒给他们,这两点导致兴趣下降,厌学就顺理成章了。

而对于成人,我们则向对孩子那样,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加以限制,以至于我们的成人始终也没有长大,没有成人。

说穿了,其实就是自由的缺乏,我们只想控制人,没有想发展人。

急功近利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急功近利,不论是国家层面的救亡图存,国家强大,民族昌盛,还是家庭层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说穿了都是功利使然。追求功利无可厚非,关键是不可急功近利。我们,一百年来由于落后挨打给国人留下了急功近利的传统,在发展是硬道理,赶超世界先进的口号驱动下,我们犯了许多错误。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慢工,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绝非一日可就。但是,不论是官方还是校方以至于家长都经常无视教育规律,经常定什么硬指标、规划,什么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结果是到现在也没有顶尖人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教育规划,出台了课程方案,应当说是不错的,但是一到执行落实的时候,不论你是多好的方案,多好的规划,都被功利搞得变形走样,背离了初衷。这也是目前教育改革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什么时候教育走出功利主义怪圈,什么时候教育才会真正有希望。

技术至上

灵魂无位和功利驱动的必然结果就是技术至上。因为我们只关心智商和技能,不关心灵魂,因为智商的重要标志就是分数,所以,必然造成千方百计提高分数的局面,人们把心思都放在了这上面,各种相应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无一不在教育领域大显身手,为教育的异化推波助澜。在教师层面,各种教学技能、手段、模式的研究和培训备受重视。而涉及孩子成长的内容是无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而且也是劳而无功的,于是无人过问。即使有也是为了装点门面,迎接检查而已。我一直很纳闷教师的身份,教师被规定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尤为可疑,教育真的是个技术活吗?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能够用技术手段育人吗?即便是承认教育与灵魂有关的所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恐怕也不妥,我们真的能像工程师那样设计并塑造人的灵魂吗?显然不能。所以,教育更像是艺术,而不是技术。教育应当少一点技术,多一点艺术,可能会好些。

真唱假做

其实上述问题都不教育最难办的问题,最难办的问题是没有人真正关心教育,所以,这一切才愈演愈烈。现在是这样:不管是庙堂上,还是江湖上人们都知道教育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好的措施与办法,但是在落实的时候,谁也没把它当真。于是就出现了真唱假做的现象。国家刚刚出台新的课程方案,一夜之间,“新典型”、“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让人目不暇接。于是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各种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以至于形成了产业,产生了巨大商机。不甘落后的学校领导或地方当局,也及时抓住机遇,与名校联手创立自己的模式,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时间,各种培训、讲座、报告满天飞。出现了大批课改名校、课改名校长、课改专家、课改名师,甚而至于产生了课改经济。至于课改效果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广大教师并没有参与进来,你培训,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你课改我该咋干还咋干,所以就成了真唱假做。我感觉很多人搞课改,不过是为了名,为了招生,为了名校效应。所以课改就成了这样的场景:上边在真唱,下面在假做,这样的课改能有收效吗?

中国教育,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很为中国教育担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自觉克服上述痼疾,拒绝伪教育,提倡真教育,中国的教育或许还有春天。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培养名师专家 推进教学创新 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名校战略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