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火爆背后需理性
-周末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一出地铁站,就能感到浓厚的机器人大会氛围。还在路口等绿灯,便听到好几个人询问交通协管员:机器人大会会场怎么走?
20日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挺火。能歌善舞的机器人享受了明星待遇,吸引众人围观:身姿矫健会打羽毛球的机器人,其所在“赛场”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身着华服精心打扮的美女机器人“佳佳”,就算只学了声猫叫、狗叫,也照样受到追捧……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对机器人的研究,‘火爆’也许更为恰当。”21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
火爆背后,更需理性。多名与会专家感慨,机器人产业不比互联网,牵涉产业众多,投资回报周期漫长。“长期来看,我们可能会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失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Oussama Khatib坦言。
作为一个“新物种”的机器人
“机器人现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产品,它完全可以被看作一个新的物种。”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一开口,就给了机器人一个更高的身份。“各国把机器人作为国家战略,是因为它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曲道奎说,新一轮工业革命呼唤机器人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深了对机器人的需求,新技术进步提升了机器人的性能,而客户化定制也依赖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它将带来制造业等诸多领域的变革。”
赵杰认为,最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甚至到企业界、金融界,机器人都挺“热”。“这些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几千家机器人企业,许多城市都建起了机器人产业园,而机器人行业相关从业人员,更是呈几何指数增长。”
不过,数量增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曲道奎指出,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具有国际引导性、标志性的龙头企业,这是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核心力量。
对中国来说,机器人产业发展未来的目标是明确的:完善机器人产业体系建设,在机器人的整机、零部件和应用整个产业链条上实现全面提升和突破。
热潮退去,还是“梦想”起航?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很清楚,一个技术周期,总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路径:最开始会有一个技术热潮,这被称作“梦想”阶段;随后,因为技术不够成熟,热潮退去,进入“噩梦”阶段;再往后,技术获得突破,“梦想”再次起航。
“现在我们处在第二波机器人发展的浪潮中。”Zvi Shiller说。不过,他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是有许多障碍。最为突出的是,机器人产业要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它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也需要环境感知、行动规划等能力,还需用到电子学、机械控制等多学科知识。“一个企业、研究团队或实验室,他们可能只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我们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来进行开发工作。”
具体到中国,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伯基指出,在技术集成方面,我们还有“相当艰苦的一段路要走”。而赵杰认为,单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来说,这些年确实取得长足进步,但和国际先进同类产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特别是核心零部件,我们面临着产业空心化尴尬的局面。在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方面,我们实现了产品化和小批量应用。但是,它的可靠性和寿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资本介入,天使还是魔鬼?
就算解决了技术和市场问题,还有一大拦路虎挡在面前——资金。
资本是逐利的。因为逐利,它显得“短视”。赵杰坦言,机器人这个行业,投资大、见效慢而且风险高,不能像看待互联网和手机行业那样看待机器人行业。它没法几个月就来一次迭代,只能一点点进步。
“机器人行业不仅仅是烧钱。它也需要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沉下心把技术做好,这可能对行业的发展促进更大。现在炒了许多概念,但概念对行业是否真有好处?还不好说。”赵杰说。
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的合力。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张启毅说,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研究院一些成员的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把它变成能落地的产品;同时,他们也和企业、院校合作,进一步开展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需要政府投入;但在工程化方面,需要民间资本,也需要工程人员主动去和市场对接。”
“资本就是工具,它可以产生揠苗助长的副作用,也能产生如虎添翼的正面作用。作为投资人,我们的工作是看到你的研究之后,帮助你实现商业化,并在社会中找到应用的点。”汉德工业促进资本董事总经理孙正为投资人辩护,“我们投资,想的不应该是怎么拿技术套现,而是想着怎么把研发阶段的技术变成产品,最后打造为品牌。”(科技日报北京10月22日电)
【编辑: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