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下午三点半放学,家长六点半下班,孩子放学和家长下班之间存在时间差;早放学,谁来接孩子是难题,课外时间增多,谁来照看孩子又是问题。为此,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进托管班、培训班。这些托管机构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使得校外补习不断升温。
如何破解“三点半难题”,各地均有尝试。早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日前,南京市在所有公办、民办小学全面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学校推行延时照顾服务,冬季上学时间段的托管结束时间原则上为17点,非冬季上学时间段原则上为18点,总共有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弹性离校。家长不用着急接孩子了,孩子的课外生活也充实了,校外补习热也可降温。
不过,要把南京的经验推行到其他地区,或还面临一些困难。据了解,南京三年前就开始试点弹性离校,在试点过程中发现了经费短缺、人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南京教育部门在财政、人社等其他部门支持下,逐条制定解决方案,市区两级专项资金按每生每年不低于400元标准支持弹性离校政策的落实。以参加弹性离校学生5万人计算,每年市区财政就得为此支出2000万元。有钱才好办事,仅这一项就或许会让其他地区犯难。而且即便有市区财政的支持,目前南京弹性离校政策多为学校自管自办,仍面临不小的人力及经费压力,而这恐怕是制约弹性离校政策未来长久坚持的隐患。
以往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尝试和努力中,学校即便有意愿,也受到多方掣肘;一是面临人力和资金压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承担着无限安全责任,学生一出事,学校就得负责;三是缺乏社会支持,学校“一头热”,单打独斗。要让学校发挥主渠道作用,承担“三点半难题”的主体责任,就必须得对症下药,一是给钱,强调以政府投入为主,纳入专项经费预算,作为非教学服务,还可以明确建立经费分担机制;二是卸压,明确学校的责任,让其承担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这样学校才能放手去做;三是替学校找帮手,整合社区、学校、教师、志愿者、专业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参与到执行弹性离校政策的课后教育中来。多管齐下,弹性离校政策才能够持久。
也要看到,“三点半难题”实际上是减负的副产品。限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减负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重因素,离不开配套政策支持。单纯缩减学生在校时间,易导致正常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加剧课外补习。而弹性离校不过是一种政策纠偏,对纾解校外补习热有作用。
求解“三点半难题”,破解校内减负校外补,最终还是要回到减负的轨道上来。破解应试教育之弊,改革教育内容、方式以及教育的评价标准,改革中高考制度,有效缓解择校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否则,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群体焦虑下,即便是六点半放学,孩子还是免不了被焦虑的洪流裹挟,一头扎进各类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