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集体备课存在假备课、备假课的情况。特别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时,许多教师突击抄教案、糊教案,让集体备课费时又无效。
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践证明,从实际出发,对集体备课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才能挖掘出老教师的潜力,锻炼年轻教师的能力,让教师的备课状态与教学水平有真正改观。
徒具其形的假备课
在平时的集体备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们坐在一起进行所谓的“集体备课”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学校教务处要派人检查。这种“备课”事先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具体的目标设定,老师们坐在一起,研讨的问题常常无法聚焦,于是从天南海北到左邻右舍,从国家大事到趣闻八卦都会成为聊天的主题。学校教务处派出的检查督导人员,常常只是匆忙过来转一圈就转身而去。偶尔有学校领导或者相关学科专家莅临现场,话题研讨氛围可暂时变得严肃一些,但是无法保证每一次集体备课都不跑题,更无法保障集体备课的质量。
无疑,这种集体备课成了一种走过场,老师们不但一无所获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某些教师的教案书写得一塌糊涂——因为集体备课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步调,教师各自为战,有的教案是纯粹抄写;一些比较懒的教师,甚至抄写都不及时。每到期中或者期末学校检查教案时,很多人就又开始加班加点地赶补教案,要是实在补不过来,干脆就把试卷糊到备课本上,直到最后把备课本糊成了一个大肚子。学校检查完毕,备课本就成了一堆废纸。
分工合作,任务落实到位
为了让集体备课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尝试备课改革,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备课,难点各个击破。下面就以鲁教版语文第四册为例,进行一个说明。我们语文组一共有10位语文教师,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人,中一级教师3人,中二级教师1人,新入职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人。第四册一共有10篇讲读课文,半学期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倘若按照以往的做法,每个人各自为战,从前到后地备课到底,结果就很有可能如前所述,教案到头来只能是废纸一堆。基于现状,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整:
首先,把10篇讲读课文的备课任务按照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长进行了分工。比如,宋老师是正高级教师,文言文功底深厚,其备课任务是《滕王阁序》。徐老师是高级语文教师,从教20年,喜欢诗词研究,其备课任务是《宋词二首》。郭老师是刚入职新教师,当代诗歌专业研究生,其备课任务是新诗《雨巷》与《错误》。崔老师也是刚入职的新教师,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其备课任务是《米洛斯的维纳斯》。
其次,分工的时间调到假期之前。比如,暑假和寒假放假前,就把任务分好,一位教师在假期里只需要认真备好一两篇课文的课即可。开学前三天,通过电子邮件把备好的课以及PPT发送给组长,由组长统一打印装订;开学第一天,教研组长把装订好的集体教案分别上交年级部、教务处、教研处、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校长。
再其次,对备课提出严格要求。要求教师备课必须自己在研读课文、博览众多资料的基础上,亲自完成,不允许复制网上教案。同时要考虑所写教案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每周集体备课时,轮到谁讲公开课,大家就翻到备课教案,先由本人做备课说明,然后大家集体商讨,最后确定上课方案。
扬长避短,集体备课益处多
集体备课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老师们可以坐在一起,对教育教学进行集体研究,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互相帮助,相互借鉴,形成合力,共同进步。
一是将集体备课变得真实。大家手头上都有每个老师的教案,人手一册,材料充分,为集体备课的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果和效率。
二是节约了老师们的时间,减少了老师们的很多无效劳动。倘若一册书让一位老师从头备到尾,也不是完不成,而是出不了细活,若是再担任班主任或者某一个领导职务,难免就会出现应付现象——单纯抄袭教案,或者糊贴试卷。开学前就备好课了,补教案的现象自然也就杜绝了。
三是为老师们在开学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开学前就把一学期的课都备好了,开学之后,教师批改作业等工作的时间更充足了,教育教学效果改观明显。
四是挖掘了老教师的潜力,锻炼了年轻人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科研能力。原来一些老教师感觉评上高级了,仿佛船到码头人到岸了,难免就会有懒惰思想,这种心理影响了他们教学经验的正常发挥。备课改革后一学期就只写一两个教案,有助于老教师精益求精,无形中就挖掘了老教师的潜力。年轻教师如想把自己的课备得差不多,就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如此一来,年轻教师也有了新的努力方向。新老教师共同努力,互帮互学,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就提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