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的推进,减轻其对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分依赖,逐步向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过渡,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内容。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学习要求,一般而言从总量上比学年制减少许多,高质量的课程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因此,强化课程管理对完善学分制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分制需要完善的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管理,首先必须加强课程的规范管理,作为一门课程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即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必须与本层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防止一些不成熟甚至有许多错误理论的课程走进课堂。其次,必须加强课程的优化整合,尤其需要按学科进行课程优化整合,形成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防止因人设课和课程间的重复交叉等问题出现。最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科发展与专业需要的关系。以专业需要为主,兼顾学科发展需要。课堂教学充分考虑专业需要,课外学习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照顾学科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多与少的关系。课堂讲授要少而精,课外学习要博而深。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处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分制需要加强课程自身建设。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能得到学生认可,关键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优秀课程或者称为精品课程,都有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和一流的教学管理。它集中了本学科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充分展示课程的教学特色,保证教学质量。但优秀课程或者精品课程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经过积极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建成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
摆正课程数量与质量关系。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是实现学分制的必备条件。但是,与其开设许多低质量的选修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了教风与学风的改善,还不如少开些选修课,把更多精力用在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上,待教学条件有了改善再逐渐扩大选修课数量与比例。有人说国外高校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选修课,其实,作为专业而言,美国高校向学生提供的课程并不太多,只不过他们在专业间与系部间的转换比较容易,所以学生的自由度比我们大。当然,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把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一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可以给许多学生带来心灵上永久的震撼,所以整合校内外高水平教学资源,通过讲座的形式可以让更多学生受益。
提升课程管理水平与效率。就目前我国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教学资源紧张问题,而是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问题。多数高校的学分制并没有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术氛围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够突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欠缺,教学管理没有把教师与学生的热情引导到教学中来,导致学分的贬值和课程的失范。而实际上,学校教学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比如课程建设,只要条件适中,环境适宜,更多的高质量课程还有待挖掘。
总之,学分制管理的是学分,学生选择的是课程。学分和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学分比较单薄,则管理就会感到乏力或者力不从心。超越学分限制之外的内容则溢出了管理的界限,如此规章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扩大学分内涵,强化学分管理是必须的。另外,如果我们的课程没有质量,缺乏特色,就等于用沙粒建造摩天大楼。完善学分制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这两个最基础的部分,围绕这两个要素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制度,如此才能保障学分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