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详细信息

“用好才,是对人才最好的培养”

2017/6/13 15:15: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今年暑假,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在德国的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桥”即将落户青岛蓝色硅谷,助力青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

事实上,张友明不仅是山大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德国基因桥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科技官,还将出任即将开学的中德学院院长。

“这都得益于山大的引才制度。”来山大一年多,张友明发出感慨,“山大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权。”

人才咋能留得下、干得好

“蓝色硅谷积极引进我们实验室,一方面是希望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另一方面,想借助我们公司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建立蓝色硅谷生物医药产业链。”张友明说,一年前,青岛蓝色硅谷管理局负责人直接找到他,希望将重点实验室从崂山转移到蓝色硅谷。

一年多来,张友明带着他的团队和公司,在蓝色硅谷推动建立了两家企业,一家生物医药研发公司、一家生物农药公司,总投资超过1亿元。蓝色硅谷管理局不仅提供500万元资助张友明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还为他专门提供了6层楼的办公场地。

“现在各高校都在大力引进人才,如何让人才留得下、干得好?需要经费、实验室等资源保障,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在岗位上培养起来的,而不是用资源堆起来的。”山大校长张荣说。

谈到中德学院发展路径,张友明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作为山大改革试点学院,可以自主设计学院发展规划,跟西方研究所对接,真正形成自主机制,去行政化,提高科研效率。”张友明说。

“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化,为了生产利用。我们在学生培养上有一个很大的弱势,就是应用研究少,过于重视基础研究,我认为这是亟须改进的地方。”张友明计划改革中德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方法,让学生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服务企业需求,实现科研与需求对接、大学与企业对接、学生与就业对接。

“目前我们实验室已有一半左右、200多名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研发项目中,为企业服务。”张友明说。

“在人才引进模式上,山大走出了自己的路。”张荣介绍,自2013年起,学校面向全球招聘学术带头人和兼具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放手让他们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学院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已有10人到岗开展工作。

“洋教授”水土不服怎么办

事实上,回国之前,张友明已经在德国学习、工作了23年。“对国内不太熟悉,但是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科技很有发展潜力。”张友明说。

无独有偶。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黄卫平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前后担任教授近30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本身就是加拿大人;公共治理学院院长杨大利作为美籍华人政治学家,在美国工作、生活了近30年……

这些国外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国内会不会水土不服?他们是否适应国内环境?在国内开展工作有什么障碍?

“外聘人才水土不服现象客观存在,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张荣说,“但矛盾正是改革的动力,要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

在黄卫平看来,最大的障碍就是教师考核体系。上岗3年多,除了固定薪金外,黄卫平其他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学院。

“想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上。”黄卫平说,在国外工作多年,如何在安全感和激励之间寻求平衡,是他努力想解决的问题。

“在人才考核上,一定要改。”计算机学院院长陈宝权一上任,就率先在计算机学院做“实验”:实行预聘制考核体系,不必每年都考核,给年轻教师更长的适应期;实行教师研究型、教学型分类考核;在教师引进上增加同行评价权重……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谭保才为提升科研质量,给高水平科研成果加杠杆。“生命科学领域不缺SCI(科学引文索引),缺的是有影响力、创造性,能够把科学往前推进的成果。”谭保才在科研成果评价上,对高水平、高质量成果给予1.5倍到2倍的系数加权,以激发青年学者的研究热情。

而在建设青岛海洋研究院时,山东大学更是大胆尝试,将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的权力全部下放,让研究院自主探索富有成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

“解决引进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必须是双向互动的。不仅教职工之间需要互动,制度上更需要互动。要发挥高端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张荣说。

学科团队咋搭建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部分高校、一些区域甚至开出了天价引才条件。”在张荣看来,人才的无序流动不仅不符合国家政策,对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更是弊大于利。

“山东大学把目光主要投向国内情况较为接近的高校,在人才待遇和经费标准上持平。”在张荣看来,对引进来的人才,除了在情感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外,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学术成长环境、干事创业平台。

2016年9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按照规划,青岛校区将“成为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区,全面开放办学、深化改革的试验区,成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

在学科和人才资源配置上,山东大学有意向青岛校区集中最优质、最前沿的学科。目前已有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洋研究院等六大学院、两大研究院落户。

“所有的目标、规划、建设,最终都要靠人才。而青岛的地缘和政策优势,为人才引进提供了条件。”张荣介绍,山东大学在青岛校区配套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放手让新院长们搭建自己的学科团队。

其中,陈宝权来青岛校区3年,引进了10位新教师,100%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或有多年海外经历,其中泰山学者一人、齐鲁学者两人、青年“千人计划”一人、高端国外专家一人……计算机学院率先组建的“城市大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项目团队,成功获批“973”项目。

黄卫平担任信息学院院长后,引进“千人计划”专家一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三名,实现了信息学院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同时培养国家“优青”和山东省“杰青”各一名。

贝淡宁不仅积极引进外籍教师,加强教师梯队建设,而且深化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罗格斯大学、俄罗斯友谊大学等海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支持教师赴海外深造、交流。

“既要把‘女婿’招进来,也要把‘儿子’培养好。”张荣如此形容山东大学在引进人才和培养校内人才上的策略。为此,山东大学着力打造杰出人才发展体系,使人才不管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以在发展体系中获得支撑。

“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才,为祖国图富强。培养的人才将来不仅在山东工作、在中国工作,还要走向世界。创新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张荣说。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