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受访者支持大学“严出”
53.4%受访者建议大学设立学业预警机制
实习生 崔艳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出台的《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到,对于学业成绩未达标而受到学籍警示处理,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将转入专科层次或退学。“本科转专科”新政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也让大学“宽出”和“严出”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6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受访者支持大学“严出”,63.9%的受访者认为“本科转专科”政策能对在校生起到较强的警示作用,53.4%的受访者建议大学设立学业预警机制。
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21.5%,80后占51.6%,70后占19.0%,60后占5.5%,50后占1.4%。学历为研究生的占6.4%,本科或大专占83.9%,高中或中专占8.9%,初中及以下占0.8%。
63.9%受访者认为“本科转专科”政策能对在校生起到较强警示作用
林泽洪今年6月从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毕业。他坦言,毕业前的一个月,是大学期间最“痛苦”的一个月,“起初我以为,学校和老师不会对毕业生太较真。可在我提交了论文初稿后,导师又向我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要求非常严格。离校前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在通宵修改论文”。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张震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回忆自己的毕业季,张震印象最深的是准备一门补考科目。“我大三下学期挂了一科,需要大四下学期进行补考。如果补考还不通过会影响毕业,当时特别担心”。
本次调查中,80.9%的受访者支持大学“严出”。
回过头来看毕业前那一个月的“煎熬”,林泽洪心中更多的是感激。“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心态观念,那一个月里都成熟了很多。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只有挺了过来,手里的学位证和毕业证才显得更有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大四学生胡娟娟十分支持“本科转专科”政策,“可能很多网友没有弄清事情的本质。实际上这个政策是一种学业救济制度,给濒临退学的学生一条出路”。
对于“本科转专科”政策,63.9%的受访者认为能够对在校生起到较强的警示作用,52.8%的受访者认为政策有利于塑造良好学风、校风,33.4%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提升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33.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对学业困难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26.6%的受访者表示期待更多学校推行“本科转专科”政策。也有26.3%的受访者觉得“本科转专科”让人大跌眼镜。
厦门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认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本科转专科”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严把大学出口关”的政策值得充分肯定。“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还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刘海峰谈到,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其所在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有一些学生因沉迷游戏等原因,荒废了学业。“‘本科转专科’既是一种淘汰机制,也是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关怀,不至于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
54.1%受访者认为“宽出”会导致毕业生质量不过关
“有的学院同学比较轻松就能顺利毕业,但有的学院毕业要求会严苛很多。”正在北京读研究生二年级的蒋莉莉(化名)本科毕业于成都某高校,她坦言,不同专业的毕业难度不同,会让人觉得“不太公平”。
林泽洪认为,很多在校生缺乏危机意识,“总觉得毕业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或者对自己的要求是‘能毕业就行’,于是就松懈下来”。他表示,事实上,学校每年都会有部分同学因学业不达标而延迟毕业或无法毕业。
目前的大学毕业、结业过程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数据表明,57.3%的受访者认为存在个别抄袭、代写论文的现象,55.3%的受访者表示学生普遍认为“只要熬到时间总能顺利毕业”,45.2%的受访者坦言毕业答辩刻意“放水”,40.6%的受访者觉得毕业论文导师不够负责,35.6%的受访者觉得存在“毕业前补考一定会过”的潜规则,34.5%的受访者认为不同专业、不同导师的要求和难度不统一,28.4%的受访者表示存在毕业设计靠学长学姐或外人“帮忙”的现象。
此外,10.1%的受访者觉得毕业门槛过高、难度过大。
刘海峰认为,相比于国外高校“宽进严出”的培养原则,国内高校推行“严出”政策要面临更多障碍。“我们社会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文化,一方面,无法顺利毕业对学生而言是很难堪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某种程度上会形成‘师生命运共同体’,学生答辩不佳或毕业困难,老师也会觉得‘丢面子’,所以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通过考核、顺利毕业。这些都导致了我们大学的淘汰率极低”。
大学“宽出”会带来什么问题?调查显示,54.1%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大学毕业生质量不过关,53.1%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大学毕业证含金量降低,49.1%的受访者觉得会让大学生养成“蒙混过关”的惰性思维,41.9%的受访者觉得大学“宽出”是对学术和真理的亵渎,40.2%的受访者觉得可能滋生腐败包庇等现象,38.1%的受访者认为会致使国内高等教育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34.2%的受访者认为会助长高校圈内的歪风邪气,20.3%的受访者觉得这是对努力用功学生的不公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时的‘宽出’或‘严出’,可能没有太大差别。但久而久之,造成的影响一定是深远的。”张震说。
对于“严出”政策,刘海峰也表示,“最难的是坚持,最关键的也是坚持”。
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毕业要求,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本次调查中,独立思考(59.9%)和动手实践(55.6%)是受访者认为当下大学毕业生最需要提高的素质。其他方面依次有:沟通表达(46.0%)、待人接物(42.9%)、踏实耐心(39.9%)、吃苦耐劳(38.1%)、潜心钻研(37.0%)、虚心谦逊(33.4%)和协调统筹(32.7%)等。
“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还有很大差别。”张震说,“大学‘严出’,不应该仅在课程成绩上严格把关,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的考核”。
53.4%受访者建议大学设立学业预警机制
一些大学生初入大学时斗志满满,却在大学中不断“堕落”,最终“一无所获”地离开校园。调查中,53.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其他原因还包括:各类诱惑太多,意志不坚定(48.5%),拖延症严重,执行力欠缺(45.4%),“高中拼命学,大学拼命玩”的错误思想(42.2%),缺乏统领性的长期规划(38.0%),学校各类达标考核制度要求不严(37.4%),受周围同学朋友影响(31.6%),自我认知不够清晰,迷茫无措(26.5%)以及老师纵容,父母娇惯(19.8%)等。
刘海峰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把握好珍贵的大学时光,明确目标,努力学习,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既是对老师和家长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大学应该为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哪些“退路”?53.4%的受访者建议设立学业预警机制,提前提醒问题学生;47.3%的受访者建议班主任、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42.8%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牵头开展学业帮扶活动。受访者还希望设置学业不合格学生“留级”制度(46.7%)、“本科转专科”制度(43.5%)、休学制度(25.6%)和转专业制度(18.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