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详细信息

“隐形资助”的有形张力

2017/10/18 12:32: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对学生消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通过识别,资助金额将自动打到“一卡通”中。日前,教育部以“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为主题的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隐形资助”的做法被介绍推广并引发广泛关注。
之所以被关注和讨论,是因为“隐形资助”以大数据为翼,牵住了资助工作精准识别的“牛鼻子”。
长期以来,如何准确识别贫困学生和资助对象,始终是资助工作有效、精准开展的难题。为此,不少高校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如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当众演讲、自述家贫,或通过是否经常下馆子、是否使用手机和电脑等“高消费”产品等来做隐性指标,还有个别学校干脆为贫困生划定消费水平线,这些做法,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无法保障资助工作的科学界定。不久前,有高校辅导员反映,“身边有同学谈异地恋坐飞机频率就像打车,却拿着贫困证明,领了4年特困补助”,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贫困学生精准识别的难度。
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手段的运用,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曙光。采集学生的家境情况和在校就餐等消费情况,作为综合数据录入数据库,结合辅导员老师和专业工作人员的观察甄别,优化数据库的精准性,建立动态的调整和退出机制,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识别,用数据动态、长期追踪,这就有效弥补了依靠手动填写和主观陈述所导致的片面与感性。
“隐形资助”受到肯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举措中彰显了大学的人文关怀与育人的温度。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入学之后,为了在大学中有尊严地生活与求学,往往不愿意过多透露家庭经济条件的窘迫,“隐形资助”恰恰很好地保护和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彰显了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
更重要的是,“隐形资助”体现了资助工作的机制创新和与时俱进。应当看到,作为最能体现公平与温度的学生资助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资助规模不断扩大。资助学生累计近4亿人次,年均增幅2.05%;资助总金额累计近7000亿元,年均增幅10.66%;财政投入累计超过4700亿元,年均增幅7.69%;学校和社会投入累计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幅17.77%,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但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学生资助政策当前还面临着一系列艰巨挑战,如进一步增强资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履职必尽责、失职必问责的机制,改变目前“谁来尽责”“尽什么责”“如何问责”尚未完全明确的现状;如让资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让每位学生都能对资助政策了然于胸;如进一步引导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实现从“扶贫”到“自励”的升华,从物质上的资助提升为心理上的激励等。清华大学日前推出的包括“党旗红”感恩教育、“暖心橙”励学举措、“黄土黄”国情认知、“新草绿”入学通道、“碧云青”能力发展、“蓝海蓝”文化拓展、“清华紫”校友支持在内的学生资助七彩“阳光工程”,正是旨在探索出一种立足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面资助和成长体系。
释放“隐形资助”的有形张力,期待更多高校在“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努力中,做到有智慧、有阳光、有温度。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