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每到这时,大大小小的骗子都会粉墨登场,凭着五花八门的借口,以谎称花钱可上重点、与高校有特殊关系以及混淆文凭教育形式等手段,大肆诈骗考生钱财。昨天,记者专门就高考考生在招考时如何防骗,咨询了河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敲响警钟。
手段1: 人才公司可办本市学籍
案例: 抓住家长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心理,胡天打着所谓“人才”公司能给外地生办本市学籍的旗号,专门聘请当地颇有威望的老师做中介,并煞有介事地召开推介会,先后骗取家长咨询费103万元后逃匿。接报后,公安西青分局经侦支队迅速展开侦查,并于近日将胡天从监狱中押回。因涉嫌合同诈骗且数额巨大,胡天将面临10年以上的刑罚。
提醒: 高考已接近尾声,中考也即将开始,一年一度的招考大战即将打响。许多家长为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开始挖空心思托关系找路子。与此同时,许多违法犯罪分子也以咨询公司、人才中介等形式,以手里有计划外名额、有关系可以暗箱操作为幌子,伺机骗取学生家长的血汗钱。
手段2: 谎称有内部关系
案例: 2003年 10月至 2004年 3月间,田浩(化名)对外谎称自己是国家统计局社会调查所工作人员、国家教委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某高校驻本市招生办负责人,以此身份骗得被害人孙某某等 2人信任。同年 7月至 8月间,田浩伙同其女友刘英(化名)通过魏钟认识了李某某、张某某、刘某某等 3位高考生家长,田浩、刘英再次编造谎言,骗取 3名被害人现金 13万元。
提醒: 高考过后一些不法分子谎称有“内部指标”,其实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还有不法分子向考生家长承诺可以降分录取,骗取相关费用。其实,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是向社会公布的,更不要相信“分数不够钱来凑”的说法。
手段3: 向家长发送虚假信息
案例: 张先生的儿子去年参加高考。考试前几天,他的手机就收到了所谓可以提供高考试题、答案和传递答案的手段的短信。对方信誓旦旦地称,信息绝对没有问题。在录取通知书发放前夕和录取过程中,他又收到了骗子自称有“熟人”关系,花钱可以上好大学、好专业等诱惑性短信。
提醒: 此类诈骗案的受害对象除广大高考考生外,四类考生家长容易被骗:希望孩子读名校的;孩子成绩与志愿学校录取分有差距的;接受不了孩子落榜的;对录取制度不信任的家长。考生和家长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手机信息和网络信息以及广告,更不要轻易给对方汇钱,而应咨询国家公布的正规报考咨询点。
手段4: 寄送假录取通知书
案例: 小郑是去年参加高考的,在接到正式录取通知后的第七天,他又突然收到了一封外地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封从天而降的录取通知书让他如坠雾中,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说过,更没有报考过这家院校。
提醒: 在收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长和考生都是极其兴奋的,尤其对于外省市的高校,很多家长难辨真伪。其他城市曾出现寄发假录取通知书的例子。因此,考生在收到通知书之后,要核对录取通知书是否与自己填报的院校一致,看看录取通知书上除加盖录取院校的公章外,是否注明“本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字样。千万不要相信用钱买来的录取通知书。
最后,检察官提醒考生和家长,不法分子的手段在不断变化,不要轻信他人所言,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为子女求学,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手段5: 谎称自主招生行骗
提醒: “自主并不等于自由”,入选考生都须要参加全国统考,试点学校对先期考核通过并且符合统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报考要经过省市招生办招生承认才算是可行可信的。
有些考生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进入更优异的高校就读,为以后人生道路增添砝码。我们凡是可以通过正规途径办理的事情,不要相信“潜规则”。
希望广大考生家长牢记一句话: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有用。
手段6: 混淆文凭教育形式
提醒: 普通高校招生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都是各不相同的。一些不法分子喜欢模糊它们的概念,这时考生和家长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不要轻信广告和招生简章。实地考察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