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省指标这个体制存在好几十年,各地家长也就习以为常,把这种习惯当做自己的一种权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今日做客中新网解析“北京等地一些家长反对异地高考现象时如是说。
社会各界的千呼万唤、焦急企盼,终于等来异地高考破冰的一线希望教育部要求各地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就在异地高考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北京等地的一些家长在网上抱团抵制,改革遭遇寒流逆袭,甚至发展成网上“异闹”。
几十年的分省指标,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长期受益让他们认为所享受的利益理所当然,甚或是不可侵犯的“权利”,此种特权意识,俨然成异地高考改革的重要阻力。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放开异地高考是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关键,更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黑龙江、安徽等地先后宣布打破户籍限制,放开异地高考,但北京等地出台的政策显示,外地考生暂不能参加高考,变成最难啃的“硬骨头”。彻底解决异地高考这个难题,显然不能一蹴而就,要维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利,也要考虑到本地居民的担心。可这并不意味着享受既得利益是一项专属的“特权”。
尽管为保持改革的平稳有序,要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找到平衡点,但既然是改革,就会不可避免地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像收税一样尽量“拔最多的毛,听最少的鹅叫”,以削减改革阻力。
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利益,忽略了大部分人和弱势群体的权利。张千帆说:“比如说,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他们财政主要就来自中央,就是全国纳税人,至少这些大学应该更加对全国各地考生开放。”尤其京沪等地,优质教育资源云集,是教育特权意识最为高涨的地区,亦是异地高考改革最难攻破的堡垒。
异地高考改革牵涉甚多,影响甚大,正因如此,更要极力避免受特权意识的干扰,不能因为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喊声大”,而畏首畏尾。让人心忧的是,几个异地高考改革热点地区,都采取了极为保守的态度,裹足不前。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于近期分赴京沪粤等地督促指导落实方案。即便如此,前景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异地高考缺少顶层设计,教育部门将最终的拍板权抛给了地方。看上去各个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方案,实际也为地方既得利益者的干预预留了空间。
“把习惯当特权”考验异地高考改革的决心。改革不能空摆“花架子”,有人建议推动外地家长和本地家长间展开公民对话,了解彼此的焦虑,此种方式或许能够消除既得利益者唯我独尊的特权意识。而一旦涉及切实的自身利益,很难通过沟通、协调来解决。
异地高考带来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须明确,此种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必然举措。改革所砍掉的仅是既得利益者“多余”的权利,即不公平制度下产生的“特权”,绝非正当权益。推进异地高考改革,亟须破除特权意识的逆袭,最需要有坚定的勇气。否则,单纯地“打太极”、“踢皮球”,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重庆晨报评论员 侯金亮
观点延伸>
异地高考
倒逼教育均衡提速
不必否认,“高考移民”客观存在,事实上也损害着本地考生的利益,但这并不是“移民”考生及家长的主观意愿,根本原因更在于教育领域中的现实不均衡。这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直接催生出了“高考移民”的利益空间;二是高校招生计划的投放不均衡,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在办学地计划太多,人为制造出了高考中的招生不公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加快教育均衡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实现教育均衡,是推行异地高考的需要,其实更是教育发展本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