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考指南 >> 列表信息 >> 详细信息

高职教育期待“接地气”

2013/1/5 11:52: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编者按 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提出,不是这个世界上人才太少,而是所谓的人才都不够“专业化”。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是21世纪的生存之道。日前,教育部颁布了历时7年研究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界定,今后教育部将根据新颁布的标准,制定高等职业学校质量评估标准。此次标准制定的突出特点是“职业化”,把企业需求与教学要求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市场,力争毕业生成为“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标准将使高职各专业更加专业化,更加“接地气”。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职业化是一种精神,要跳出技术层面的桎梏,才能真正发挥其推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效。

职业化才能“接地气”

目前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竞争中,国内企业最相形见绌的就是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有资料显示,九成国内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据了解,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作为一种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自身“职业化”程度远远无法赶上市场的步伐,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重桎梏。

日前,历时7年研究之久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终于浮出水面,该标准对18大类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界定,今后教育部将根据新颁布的标准,制定高等职业学校质量评估标准。有关人士指出,此次标准制定的突出特点是“职业化”,把企业需求与教学要求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市场,力争毕业生成为“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更“接地气”的标准可能将为中国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春天。

记者了解到,新的“教学标准”要求培养过程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比如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取得汽车运输调度员、汽车客运服务员、汽车货运理货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至少一种。而“激光加工技术”的专业标准还要求学生必须取得“电工证书”和“维修电工证书”。同时,该标准界定的标准更加广泛的文化基础,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根据教学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列车故障处理和运营突发事件处理,还要求学生有急救技能训练。学习社交礼仪课程、心理学,此外要进行钳工实习、电工实习、顶岗实习。据介绍,此次发布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特别关注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激光加工技术、飞行器制造工艺、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等专业教学标准;与新能源相关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教学标准;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相关的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专业教学标准。

是什么阻碍职业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的企业存在着对“职业化”人才的巨大需求,然而除了个别专业对口、定向培养的专业外,作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劳动型的人才的大部分高职教育专业却存在着就业不畅的尴尬局面。“今年我们的就业率在下降,比往年下降了至少10个百分点,高职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实质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业学校老师告诉记者。

据悉,高职教育目前职业化程度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专业结构布局尚未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现在的高职驾驭大多是本科模式的压缩版。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本身也缺乏高职应有的特色。”青岛某高校的高职专业毕业生小黄告诉记者。据悉,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实行的是三年学制,在学时上与四年学制本科教育很接近,这在客观上使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忽略了改革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出现本科压缩型现象,造成当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存在定位不准,盲目升格的现象。“实际上,高职教育早应该根据职业技术和行业特点需要设置更加灵活的学制。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实落差,企业对职工所要求的那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职业化,很难在教育阶段就提前培养出来,有关专家指出,中国高职教育中最缺的一门课就是“职业化”培养,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有专业和技能但不够“职业”的“人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就业率低、企业满意度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总体评价低。 “因此,这个标准尽管难产,但是终究是出来了,希望这个新标准能促进高职院校构建职业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推进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在国际大舞台上的竞争力。”

“职业化”的关键是精神

“很多人认为职业化的核心是技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长期关注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的市社科院社科所的副研究院姜红表示,“我曾经研究过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这是世界一流的职业模式,它倡导‘无界化’‘教学工厂’‘亲商’‘导师制’‘无货架期’等教学模式,看起来是一种模式,其实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

她告诉记者,比如其中的 “教学工厂”模式,并不是为赚钱而设置的工厂,而是从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的开发、教学的组织和安排,到教师的培养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这种工厂理念,其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指导他们完成一定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来自企业或其他单位,这种“实战演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据我所知,我市的一些职校也在进行部分尝试,但是师资设施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尽管出台了新的标准,一些业内人士对执行效果存有许多疑虑。一位职业学校的招生人员坦言,新标准对410个专业进行了新规定,但这些新标能否推进高职教育的职业化进程前景并不明朗。“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手里拿着多少个证并不能决定他是个职业化的人才。真正的职业化是能完全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衔接”,也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事实上,这是一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表示,“标准是死的,理念和精神才是活的。因此,中国的高职教育要跳出技术层面的桎梏,才能真正发挥其推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效。我们是否真的能通过标准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精神贯彻到真正的教学中,未来还有待观察。”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