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求职季。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求职高峰提前了近一个月。“十一”之前,中化、南方航空等少数企业已经开始校园宣讲。现在上大四的陶旺波长假没有旅游或回家,而是呆在学校里为找工作做准备。假期刚过,通常在11月才启动招聘的各大房地产公司也开启了校园招聘的行程。
2013届大学毕业生以“90后”为主,新新人类加之新形势,今年的大学生求职就业呈现什么特点?
新途径:获取就业信息靠“刷”
小邹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马上毕业的她每天大概花费一个小时,专门在微博、人人网上浏览相关的招聘信息,不仅包括来自企业的招聘公告,还包括师兄师姐、同学分享的求职经验、内推信息等。她说:“已经习惯‘刷’微博、‘刷’人人了,‘刷一刷’工作信息也很方便,而且路上的琐碎时间也可以用手机客户端浏览信息。”
通过专业求职网站获取招聘信息、投递简历,已经是近几年大学生求职的主流途径。2012年,社交网站异军突起,成为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又一重要途径。
人人网校内招聘近日发布的《2013届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1/4的应届毕业生将社交网站列入其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互联网渠道之一。
与此同时,互联网、房地产、IT、金融、传媒等诸多领域的企业校园招聘官方微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通。截至发稿,某互联网公司的校园招聘官方微博已经吸引了超过27万的粉丝。不仅如此,许多国企也选择将微博作为招聘的辅助手段。中化集团去年已开通校招微博,今年,其旗下分公司也统一开设了微博。人力资源部门的吴超是官方微博的维护者,他介绍说:“微博主要是用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毕竟宣讲会现场提问的机会少,而官网统一公布的信息可能不涉及具体的问题,比如宣讲会地点、时间、形式、网申细节等,所以我们希望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把招聘做得更到位,同时也增加我们企业的亲和力。”
新选择:“回家”意愿超过北上广
来自四川泸州的董小红同学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接受过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教育的她,希望回到家乡工作,“成都、重庆都好,离家近”。谈到原因,她的想法很理性:“目前看来北上广发展很好,但我觉得从长远来看,二线城市的潜力和机会更大,当然,我也要考虑生活成本、工作的‘性价比’等现实因素。”
陶旺波也想去离家乡更近的二线城市发展:“我会尽量避开北上广,家乡周边的气候环境、文化氛围都更适合我。”对于第一份工作,陶旺波并不特别在意能够挣多少钱,他更看重工作与自己的契合度,“对长远的发展好一点”。
对于董小红、陶旺波这样的新一届毕业生来说,“家乡”的吸引力正逐步提升。《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三成的应届生选择回家乡就业,而选择北上广深的只有22.7%。
对此,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培训指导工作的刘婷老师认为:“从大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好现象,人力资源会比较平衡一些,不会导致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大城市。”在她看来,学生选择“回家”,除了考虑二线城市的生活压力较小、家乡的人脉资源较多等因素外,或许跟许多90后的父母希望独生子女留在身边也有关系。
新问题:异地求职成本高
不过,回家乡工作就意味着另一个问题——异地求职的成本。对于人在北京的董小红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不严重,许多四川、重庆的企业也会到北京来招聘,尽管如此,她“也做好了回四川面试的准备,估计要花掉一笔钱”。
除了回家的愿望,造成异地求职的还有其他原因。
今年8月份,邱梦刚从英国读完金融硕士回国。由于金融行业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家在河南的她不得不来回奔波,现在她每个月平均要去上海两次,每次的花费都在一千元以上。这让出国读书期间已经花费不少的她有点“肉疼”。
“再过一个月笔试面试比较集中的话,就准备在上海短租一段时间,来回跑的金钱和时间成本都太高了。”邱梦带着些许无奈,“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上海带薪实习,然后在那边租房子,可以抵销一部分开销。”
相比邱梦的无奈,广州大学的小李更加义无反顾,他只是因为错过了心仪的企业在广州站的招聘,就毅然决然买了机票参加北京站的面试。
种种原因造成的异地求职及成本花费,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丁大建研究员看来,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说:“人才的地域流动与迁移是经济发展和人才自我选择的结果,流动是好事,短期看学生的花费会多一些,但从长期来看,最终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刘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是否异地求职,其实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如果工作意愿城市与就读学校城市不同,来回奔波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她也指出,企业多到各地高校做宣讲、招聘是解决求职成本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宣讲会对于企业而言,也是重要的品牌营销途径。本报通讯员杨丽娟 本报记者 李玉兰
压题照片:6月17日,山西太原,百余家企业在校园内招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