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一些很“抢手”的深圳毕业生时,发现他们的身后,学校提供的各类促进就业的“平台”功不可没。为帮助学子们顺利就业,深圳高校“各显神通”,通过改革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用人单位向他们敞开就业大门。复合专业 择业面更广
在去年底深职院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负责宝马汽车销售、售后等业务的宝创南山分公司收到200多份简历,汽车学院毕业生崔影周成为为数不多的被录用者之一。这份不错的工作引起很多同学的“羡慕嫉妒恨”。
“我的幸运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有很直接的关系。”崔影周笑言,大学三年,他面临两次专业选择,大一时,全院480多名学生不分专业在一起上理论大课,大二时,他们被分为汽车营销、汽车应用技术等5个主修专业,他选了汽车营销专业。大三又有辅修拓展专业选择,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直指就业,他选了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业。“主修专业让我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个领域,辅修专业则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他说,上辅修课时实操机会很多,他对汽车的结构有了细致的了解,大到破旧车如何定损,小到汽车一个小零件在哪都了如指掌。这样全面综合的能力自然受到“东家”的欢迎。
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对口率?深职院设计了“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相叠加的复合式专业平台,每个学生除要修一门主干专业外,必须学习一门拓展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看,学生就业选择的面更广了。”汽车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校企合作 与企业提前磨合
去年底,深大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大四学生石子仝在“专题设计”课作业宣讲会上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一个关于独立设计品牌服装陈列的调研,面对台下多位知名服装企业的老总,她从容自信的表述,展示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当时便立即被深圳歌力思服饰公司陈列部负责人相中,获得为期一月的实习机会,最终通过考核留下来。
“近年来,作为校企长期紧密合作的成果,作业宣讲会、毕业作品秀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洪对记者说。
把企业的设计需求融入教学大纲,将设计课程的教学地点延伸到企业的设计部门和展厅,邀请设计企业老总和著名设计师到课堂对学生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吴洪说,多年的“校企合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尽早明确就业方向,提前学生对企业的磨合期。
如何增强校企合作?吴洪认为,让课堂走进企业,使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让企业走进课堂,让学生完成企业的“课题”,为理论教学提供更多丰富的案例。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需要怎样的设计人才?该企业的设计产品的风格特征、销售环境如何?这些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通过实践,能尽早地去认识、了解和思考,找工作时就自然事半功倍。”吴洪说。
多元平台 让“艺”更精
“以我的求职经验来看,笔试和面试都体现出对学生有想法、创意、执行力以及完整项目经历的要求,这些能力和经验我在开展社团活动中获得不少,所以每次面试我都会提到我是如何把《南燕新青年》这本杂志办起来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南燕新闻社原社长、目前入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孙楚原对记者说。
除了办杂志,提出“校园全媒体”的孙楚原在担任社长期间还开过网站、办过电视台,办了一份中文报和一份英文报、出了一本散文集以及举办过几期沙龙。孙楚原说,自己在找工作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自己丰富的社团经历,而这些经历的获取与学校的支持与鼓励有很大关系。
北大深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鼓励传播学院学生更好地锻炼动手能力,学院鼓励他们创办各种媒体形式,从南燕新闻社、院电视台,到各种杂志,新媒体,各种媒体形式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学生最好的实操平台。大部分传播学院学生都是这些媒体的骨干力量,学校为他们提供经费、器材等方面的保障,还为他们“报料”,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上都是他们专业又活跃的身影,而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通常都很“抢手”,受到用人单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