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 >> 列表信息 >> 详细信息

难以旁听的大学:南科大“转正”开学记

2012/10/9 13:47:00    【 】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难以旁听的大学:南科大“转正”开学记

 

林语堂的理想大学:南科大转正开学一月记(资料图)

本报记者 孔令君 实习生 景艳

南科大这五年

2007年3月,深圳市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

2009年9月,朱清时获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聘书。

2010年12月15日,朱清时发表公开信,宣布要建立首个实验班,在没有教育部招生许可下,决定“自主招生”。

2010年12月24日,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

2011年3月1日,首届教改实验班45名学生入学。

2011年4月,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选聘公告,向全国招募2名正局级副校长,以“去行政化”为办校理念的南科大遭遇“行政化”风波。

2011年5月30日,南科大学生发表公开信,表示拒绝参加高考

2011年6月16日,参与筹建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3位教授退出合作后,在媒体发布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弊端。

2011年6月23日,南科大一位学生发博文《南科大学生眼中的南科大》,宣布退学,并表达对学校的不满。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南科大正式“去筹转正”。

2012年5月底,南科大公布招生方案,采用高考成绩占60%、复试成绩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的录取模式。

2012年7月,南科大从全国8个省录取188名学生,新生高考平均成绩超出一本分数线69.475分。

【新闻背景】

今年4月,《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公布,南科大正式“去筹转正”。在这所被赋予“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等种种期待的学校,今年9月举行开学典礼后,一直备受各方关注的学生们刚刚度过了第一个月。

一位从东北来的退休老教授,到深圳后的第一站,便是南方科技大学。

她和保安交涉:进去看看,5分钟就出来。保安执意不肯,张开双手拦着:阿姨,这是学校规章,别让我为难。老教授斗智斗勇,佯装在遮阳伞下休息,趁保安不备,一路小跑,进了学校深处。“比高中还小。”老教授一会就出来了,神情颇有些失望。

她是慕名而来,她从新闻上获知的南科大是“高等教育改革圣地”,她觉得这一来总能看到些什么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

保安说,多的时候,每天会有数十人,在学校门口,向里张望。但若没有校内人员接,南科大,外人进不去。

记者申请采访朱清时校长,校方告知全国有二十多家媒体都在约。记者给校新闻办发去采访问题,暂未见回音。

这所近年来被众多媒体关注,贴着“自主招生”、“培养创新人才”标签的大学里,究竟进行着怎样的改革,对大多数人而言,依旧神秘着。

一、难以“旁听”的大学

和大多数大学不同,南科大的课,并不对社会开放,少有旁听生。

记者尝试寻找南科大的学生,询问“旁听”的可能。“带我的朋友进校听课可以,但记者不行。”一位学生说。

他并不讳言他对所有记者的印象——总是在问题中设置陷阱,不惜代价,套取想要获取的信息。“我不喜欢记者。”记者用QQ(网络聊天工具)添加多位南科大学生为好友,表明记者身份之后,均遭拒绝,没有理由。

记者在多是南科大学生的QQ群中发问:“社会人士是否能旁听?”无人解答。大学不应该是兼容并蓄的吗?记者继续发问。很快,记者被“请”出了QQ群。

记者辗转找到一位在读学生小宇(化名),并了解到南科大的现状——除非有人到门口接,否则外人免进,但只要进校,旁听无妨。

小宇猜想,这是学校保护学生的一种方式,9月2日开学典礼,学校对外开放,有数十记者涌进校园,拍照,采访,“抓住人就问”,新生避之不及,对媒体好生厌烦。就算是平常日子,也常常有人在学校门前拍照。南科大毕竟是个“微型”学校,只有4栋小楼,200来名学生,若对外开放,教学秩序难免不堪其扰。

在南科大工作了一年有余的保安,告诉记者另一个 “外人不让进”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都对学校有习惯性的安全感,学校发放的笔记本电脑常随手放在教室和自习室桌上,外人多了,难保不被顺手牵羊。

深圳市民郑勇斌的孩子今年高三,他曾想去南科大看看,明年让孩子报考,他说:“我宁愿相信新鲜事物。”无奈一腔热情,学校不让进,他只能建立一个“关注南科大”的QQ群,吸引家长和同道中人,探讨南科大。

南科大2012级的曾歆勋,被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的宣言所打动,高二时就从惠州三赴深圳,实地考察,并在学校食堂“堵”住了朱清时校长,问他:“我可不可以在这里旁听?”朱清时当时回答:学校风波很多,如果答应了,怕又引来多方质疑,但是如果教授答应旁听,“我也不反对”。

真实的南科大教学情况究竟怎样?

二、课堂上,老师“欢迎随意打断我”

硬着头皮,记者在教学楼找到化学课的教室,挑了最后一排角落坐下。一百多人教室,几乎座无虚席。

学生都挑前排的位置坐,唯一有空位的,是最后一排。

因为开学不久,学生对老师尚不熟悉,记者被误认为是助教。之前不少教授的课,后排会有助教旁听记录。

授课老师叫陆为,三四十岁,有在加州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的科研经验。南科大网站公布的师资力量中,除了唐叔贤等著名学者外,绝大多数教师和陆为一样,属于“青年学者”,具有海外科研经验,英语绝佳,年富力强。

没有点名和照本宣科,而是开门见山,上课,课件全英文,讲课中英混杂。老师反复强调:“有问题随时问,欢迎随意打断我。”他给所有学生发问卷,全英文,询问学生偏向的授课语言,大多数学生主动选择“专业术语用英文,其他用普通话”。问卷中还有考试,请学生画出多巴胺、阿司匹林、三聚氰胺的结构图。有人挠头,有人直接上网查,现场交卷。

每一堂课,都会有类似的小考试,学期末,会有自由发言和讨论,以及小论文,计入总分。平时的作业,都需要在网络上完成,习题与教材配套。

英文授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去年院士唐叔贤的第一堂物理课,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英文术语,随着课程推进,教授使用的英文会越来越多。他以前在香港授课的时候,也遇到过学生语言问题,只需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适应。

国学基础,是唯一用中文上的课。第一堂课,老师发下影印本的《大学》,让学生自己断句、读懂,并没有“文学史”的条条框框。类似的授课模式,记者之前在中文系读研究生时,才接触到。

在某一方面,南科大大一的课程设置,与高中相仿,多是物理、化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而每周有3个晚上,会有微积分、化学、线性代数的辅导课,各2个小时,让学生自习,或是与教师自由讨论。

 

三、林语堂的理想大学

陆为和不少南科大的老师,办公、住宿,都在校内。他鼓励学生,任何时候,有任何问题,可随时到他屋里讨论。

他笑着跟新生说,你们都听说过学长学姐们的故事吧——曾有同学晚上十点,灵光一闪,有问题想不通,在网上给教授留言,5分钟后,学生就和教授面对面讨论,一聊,就聊到十一点半。

这件事,成为南科大重视学生的例子,被不少学生经常提起,颇为自豪。

南科大的宿舍,名为“致仁书院”——一楼是讨论区,二楼三楼是教师宿舍,四楼五楼是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和专家,作为兼职辅导员,管理书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在海外一些大学流行的“书院式”教育模式。

在大多数学校,一个老师面对成千上百的学生,上课匆匆,应对无暇。但在南科大,这所微型大学,学生若有不懂,课下可以找老师,吃饭可以在食堂找老师,实在不行,就下楼敲老师的门。教授张贤科,最喜欢的就是南科大这种“随时讨论”的氛围。

到了南科大,不少学生谈到最大的进步,是变得“敢于表达自己”,课上课下,常常有人追问老师。“尽量先给我发邮件,也好让我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回答问题。”陆为在课上笑着说。

书院式的理想状态,便是一个学校有众多书院,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理念,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志趣相投。近代学者林语堂曾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

南科大的书院门前有保安把守,外人止步。不少学生觉得,这样清静,更适合搞科研。

四、南科大的榜样

据朱清时此前对媒体表露,南科大的榜样,是加州理工学院,也就是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

他说,即使在美国,大学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也只占所有大学生的3%,南科大的自主招生也许可以效仿,但其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必定是小众性和“非主流”的。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多次谈到他如何受益于加州理工学院,那是他的母校。

南科大究竟怎么培养人才?

记者走在校园里,有时会觉得,这只是一所普通的高校。学生年轻,带着高中生认真拘谨的神情,嬉笑、聊天,黑板上写着“收计算机书钱”,教学楼底楼墙上贴着课程表,自习室有人占座……

但也有特别的——大一、大二不分专业,以基础科学课程为主,等大三时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他们大多数的课本,是英文版,美国书,售价数百元人民币,据称都是经典教材,陆为称“即使以后不专修化学,化学课本也有珍藏意义”。

大多数课程,全英文教学。开学第一周,一些南科大新生的QQ签名和微博状态,都改成“全英文了……”其中有抱怨,似乎,还有些许炫耀的意思,和他们曾经的高中同学相比,就读“全英文”的大学颇有优越感。国内全英文授课的大学,当然不止南科大一所,至少还有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收费高,双文凭。

与之相比,南科大仍是特别的。

南科大给全体新生设立了奖学金,每年6000元,连续4年,抵消学费;综合成绩优秀的前30%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每年能获得1万至2万元的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获每年1万元的助学金。另外,还有国家奖学金,以及企业赞助的奖学金,不少企业对资助“未来的创新人才”意愿很高。最引得其他院校学生羡慕的,是南科大给每位学生配备电脑,苹果牌。

另外,南科大筹建之初,便从全球招募英才,曾高调宣称“领军教授年薪115万元起”。去年3月第一批学生开学之际,朱清时向媒体透露,南科大已经收到8000多份教工求职简历,其中有3000多份应聘教职。他当时宣布的豪华教师阵容中,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陈应天、中科院院士张景中……

根据媒体报道,张景中事务繁忙,同时兼任广州、成都、武汉科研院校的多个职务,无法每周到校上课,去年开学前,学校临时从美国找来一位恰好在休假的教授,“救场”。

朱清时对此不以为意: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时候,鲁迅也在北大兼过职,他在日记里面写几点钟去哪个学校上课,几点钟又要去另一个兼职学校上课。许多有名的大学,早期都有很多老师兼职授课,关键看课程好不好,老师好不好,不在于老师归谁所有。

据南科大校方公布,如今学校已遴选、签约超过70名教职人员,其中超过60%的教师都是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的博士,“这在国内著名大学中是不多见的”。

即使师资一流,南科大和加州理工,差距犹在——加州理工学院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比如地震实验室、太阳系观测站、喷气推进实验室等。而南科大刚刚建好5个基础实验室,而新校区实验室,大多还处于采购和招标阶段。临时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库,仅有两个教室大小,学生主要依靠毗邻的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但如一位新生家长所言,“南科大有深圳市雄厚资金的支持”,该有的,都会有的。

五、“学霸”出校门就不认路

去年端午节后,南科大一学生退学,主要是因为其从未参加集体活动,不交作业,不上课,沉迷游戏。由于该生在网上表达对南科大的不满,引发各界关注。朱清时当时表示,该学生不适应南科大学习进度,只能退学。

要跟上南科大的“进度”,只能拼命学习。上一个学年,40多位学生中,有9人化学不及格;不及格者,主要是“平时作业不认真做”。

记者接触到的南科大学生,最常说的,就是“忙”。忙着上课,忙着补习英语,忙着听讲座,忙着做作业,忙着帮老师做科研。记者几番约他们,对方都不得空。小宇的作息习惯,是每天早上6点半去图书馆占座,上自习。他的偶像,是上一届的学长们;他称他们为“学霸”,各有“传奇故事”。最让他佩服的,是他6点半到图书馆,已经有“学霸”吃完早饭,埋头背单词了。

这个暑假,不少南科大的大二学生(即首届教改实验班),无暇回家。

杨鑫和其他15名同学一起,备战由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合成生物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竞赛IGEM (国际遗传工程的机器设计竞赛)。每天,宿舍、教学楼、食堂,三点一线;还有9名学生,随该校一名瑞典访问学者,投身于薄型太阳能项目实验;另有十多名学生,应一家跨国投资公司邀请,去了北京实习。他们大多目标明确,拼命读书,去国外一流院校交流,毕业后,申请出国攻读研究生。这也是朱清时的设想。据小宇了解,这个学期,他的不少学长学姐,就将获得出国交流的机会。他们的课表,几乎都是满的,从早到晚,表格上没有一格空白。记者邀请小宇去校外吃饭,小宇出校门就不认路,从8月入校军训至今,他从未真正逛过深圳。

朱清时曾在记者会上自我检讨,他本希望学生按兴趣和特长选修,但不少同学“什么都不愿意放过”,所以选修课往往选满,负担就重了。

这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氛围很像。加州理工的学生,平均1个星期学习50个小时,曾有学生声称:“我最恨的事,就是解题才解到一半就发现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迪斯尼、好莱坞离该校很近,但竟有学生4年未迈出校园一步,即便如此,该校每一年都有20%的学生无法毕业。

六、回归正常

或许,对于南科大的学生而言,他们背负了太多期待。他们与学校,几乎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不难理解,校方、学生以及保安对“外人”的戒备。

但无论如何,南科大的探索,走出了一步。两年前,朱清时在公开信中承诺:“在中国高教改革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两年后,人们的目光一直在询问,一直在关注。

也许,我们应多点耐心,降些期待,不“捧杀”,也不“猎奇”。给探索者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正常的氛围,让在外的围观者与在内的学生们,都能有一个开放而正常的心态。

(解放日报)

院校推荐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