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原因是为避免参赛学生“受伤”。而在西安,大多数高校也取消了长跑项目,原因在于学生体质下降以及担心猝死现象的发生。
“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这已成为许多大学体育教师的共鸣。时至11月,又到了湖北省各大学举行运动会的时候,学生体质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据了解,尽管湖北省大多高校并未取消长跑项目,但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缺乏运动锻炼的现象已不容忽视。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中小学及大学体育课,出于安全考虑,都已删除了不少危险性项目。
现状:体育课删除许多危险项目
作为云南省政协常委,同时也是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副教授的保文莉,一直在密切关注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通过多年的大学体育教学发现,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正在呈下降趋势,一些体育项目的测试成绩也在逐年下降。
保文莉认为,如果是因为担心学生受伤而取消长跑项目,这显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来说,只要方法得当且不要求速度的话,一般不会超出生理极限。“3000米和5000米长跑属于有氧耐力锻炼项目,学生如果要参加该项目比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完成。无论最终成绩如何,对学生来说都是百益而无害。”不过,这一类项目要从竞技角度转化为学校体育,还得遵循简化和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晚报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担心会存在安全隐患,省内高校原有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已经逐渐被删除,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比如前些年,我们还有跳马、单杠、高低杠、背跃式跳高等比较有难度的课程,但因为有的学生掌握不了要领,导致有的学校出过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学校往往就成了被告。因此,后来许多学校都把这些项目删除了。”
据介绍,目前,我省学校体育课基本都是以健身和健美为主,有一点危险系数的器械项目大多都已被学校删除。除了大学体育课中的跳马、单杠、高低杠等项目逐渐消失外,还包括小学生喜欢的跳山羊、爬杆等项目,为了防止出事故后家长到学校扯皮,中小学体育课也逐渐“瘦身”,甚至许多学校取消了传统的春游和秋游等活动。相反,近年来,在省内高校开设的健美操、瑜伽等项目很受学生欢迎。
调查:我省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我省多所高校都要求学生跑早操,并执行点名的办法,以此督促学生每天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纠正一些学生睡懒觉的习惯。省内一所高校某体育老师介绍,尽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跑早操,现场由班长点名,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去跑,或者找同学代替点名,对此学校也较难监管。
按照省内大多高校规定,对于体育课不及格的大学生,会在下一个学期初有一次补考机会,若还未通过,到毕业前还有一次补考机会。若前后两次补考均未通过,则拿不到毕业证书。据了解,每年都会有个别大学生因为体育课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
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董一凡表示,目前,省内高校一般只有大一和大二才开设体育课,到大三和大四就没有专门的体育课了,主要靠学校组织一些集体体育活动。每年11月和12月,全省高校基本都会组织运动会,3000米和5000米长跑项目仍存在。不过,早些年还有1万米长跑,后来因为开展有难度被取消了。据体卫艺处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大学生体质下降已不容忽视,包括耐力、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肺活量等均呈下降趋势。
现象:大学校园涌现大批宅男宅女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在上大学之前,许多学生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按时作息,可一旦进了大学,生物钟却完全颠倒。经常熬夜、上网、打游戏、饮食不规律的人不在少数。宅男宅女大批涌现,“宁愿在宿舍睡觉,也不想下楼锻炼”。
红河学院此前对该校2008级非体育专业1401名大学生进行体质状况调查发现,学生身高无明显变化,耐力、柔韧、速度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体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学生体质保持稳定,变化不明显,但体质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
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学生对自身的体质健康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
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也对大一至大四的8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健康体质状况堪忧,从来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学生占到16%,每周锻炼一次的学生占23%,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学生仅有18%。而大多数人的锻炼时间仅在30分钟以下,不能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业余时间基本都宅在宿舍上网,体育课外几乎不运动。
专家点评
知名学者熊丙奇:学校体育是基础竞技体育只是点缀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一大原因是由于社区体育场馆缺乏,节假日的体育活动太少。对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开放学校的体育场所,供社区居民共享。但对于这一建议,鲜有教育部门和学校响应。
熊丙奇表示,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基础,竞技体育只是点缀。要发展学校体育,首先必须改革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将只有单一“分数跑道”的竞技教育转变为个性化的“群众教育”,这才能让学生乐于参加体育运动,通过锻炼提高体质而不是提高体育分数;其次,必须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将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整合起来,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在开放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教,明确学校的责任边界,不能让学校承担无限责任,并建立学校和社区协同的机制。
专家:高分的代价是体能的下降
省内某高校一位资深体育教师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军训时,尽管昆明气温不算高,但还是会有学生晕倒。在平时上体育课时,一些男生甚至连1500米都跑不下来,引体向上连一个也做不上去;而一些女生则是经常生病,一到体育课就想请假,仰卧起坐都做不了几个。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予云分析认为,近30年以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都在下滑,自幼娇生惯养,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包括大学生在内,现在许多学生在耐力和力量方面都较差,甚至连1000米都跑不下来,一口气做俯卧撑连五六个都做不了,引体向上同样如此,哪怕是一些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也在下滑。
大学生本应朝气蓬勃,为何变得弱不禁风?教育专家认为,高分的代价是体能的下降,这反映了如今教育环境所造成的制度性缺“钙”。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一门心思沉于题海战术中,身体一天天损耗透支,健康最终受到伤害。不少体育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缺乏健康知识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也反映出早期健康教育的缺失。
思考:家长应更关注孩子的健康
事实上,问题根源并非在大学阶段。教育专家黄玉山表示,从小开始,学生家长往往会忽视早期健康教育。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多吃两只鸡腿,也不会敦促孩子去锻炼半个小时。也就是说,不少孩子在早期家教中就没有学到健康知识,早期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成了学校的事。
保文莉坦言,大学生的体质已经不如从前,十分缺乏体育锻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吃苦精神不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此外,教育体制也决定了体育课的边缘化现状,许多中小学只注重高考科目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体育锻炼和健康。
董一凡认为,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没有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身体基础没打好,许多学生的周末及课余时间都是忙着参加各种补习班,而忽略了体育锻炼。一旦进入大学,所有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少必要的锻炼意识和健康知识。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配合。比如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条件,比如相关课程和运动设施等。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邢文华也表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与他们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忽视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他建议,大学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场地和器材,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能正常开展。此外,家长们也应更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督促他们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