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留学作为一项教育投资逐渐走进了中国家庭的教育选择中,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对比也如同一场没有尽头的辩论,再次激烈上演于世界的教育舞台上。从古时候的儒家思想,到如今的应试教育,提起中国教育,很多人都持否定态度并冠之以“抹杀孩子天性和创造力”的头衔。那么,备受诟病的中国教育到底情形如何?放置于世界教育的舞台上,中国教育真的会输至于一败涂地吗?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在2010年公布的2009年度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测试结果中,首次参加PISA的中国上海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完爆参与测试的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位居世界第一。而在2013年公布的2012年度PISA测试结果中,第二次参加该项目测评的上海学生再次遥遥邻先,从一直独占鳌头的芬兰手中抢走了第一名的位置。
如果单单是数字无法证明中国教育模式的可取之处,那么在2015-2016年,中国,丹麦,和英国分别举行的教育比试可以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中国孩子独特拥有的区别于西方孩子的教育优势……
首先来看看丹麦。
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之一,这个诞生过安徒生、发明过乐高的童话王国,其教育理念一直为外界所称颂。
2013年,由丹麦广播电视台牵头,选取了两国教育水平相当的两所公立中学:丹麦城市胡奥斯一个9年级的班级和中国哈尔滨市69联中一个初三班级,进行公平公正的教育比赛。比赛项目调整为阅读、数学、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英语。后三项是丹麦人认为他们比较具有优势的项目。
一场“全世界最幸福国度vs全世界最勤劳国度”初三学生的比拼就此拉开序幕。几乎所有的人,也许还包括中国人,都猜测丹麦也许在团队合作、创新和英语上会比中国要强。
比赛的最终结果,让丹麦人很尴尬,中国学生以4:1获胜。丹麦学生在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造力上均败给了中国学生,只在英语上挽回了一些颜面。那么比赛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电视台和丹麦最顶尖的各个专家一起,准备了一套全面测试学生能力的试题,比较两国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差距。
首先是阅读能力,包括5篇文章,13个问题,全是英语的。虽然一些丹麦学生的考试结果比中国最好的学生还要强,但因为有部分学生成绩太差,拉低了班级平均分。测评结果中国学生平均分稍胜于丹麦学生,赢了。
接下来是数学测试。学生要完成两个数学测试,先是中国版的数学试卷,然后是丹麦版的数学试卷。中国版的试卷,中国学生平均答对了90%的题,丹麦学生答对了30%的题,成绩是丹麦学生的3倍。这个倒霉的丹麦孩子,打开中国试卷一脸懵逼......啊!学生们纷纷吐槽,中国的试卷简直太难了啊,太变态了!
最搞笑的是这个小孩,他说:“我个人觉得,中国人将来有一天会征服世界”......哈哈哈
而事实上,对于丹麦学生,专家们已经把中国试题中最难的一部分题删除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在丹麦根本没有教过。剩下的题目全是他们学过的知识......本来以为至少班里的尖子生会完成的不错,可是惨败啊,丹麦专家开始找原因了。
他们认为,这样的测试结果并不能体现学生全面的能力。因为在中国大家学数学的时间很长啊,中国数学考试是很早以前的“纯数学”教育啊,blablabla......而丹麦数学教育更偏重于应用,很多问题被放到实际生活背景中去,所以他们认为丹麦学生在丹麦版的数学测试中表现会更好。
可是结果依然是大比分地胜出,在丹麦版测试中,中国平均得了57分,而丹麦只有26分,其中将近四份之一的学生答对的题还不到10%......学了九年,只达到这个水平,这让丹麦的教育专家相当惆怅。
接下来是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测试。节目组从两国学生中分别挑出两个小组,每组4个学生,在20分钟内用50张白纸和4卷胶带制造一个能容纳小组四个人的独立建筑物。专家通过观察整个建造过程,看他们如何通力合作。通过视频可以看出,中国学生面对任务非常专注,他们仔细计算了房子所需的高度,每个环节需要用纸的张数,相互听取意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这个绿衣服的丹麦姑娘一直提出是不是要先计算下纸张,不然做下去就是浪费,但是好像没有人理睬了她的建议。事实上,最后中国学生搭建的房子也比丹麦学生搭建的要牢固很多。
最后专家说,中国学生的团队表现更好。这名丹麦专家解释说,中国学生团队表现更好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是典型的任务指向型,因为执行任务时高度专注,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相互促进。相反,丹麦社会更加开放,人们不相信权威,因此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更想表现自我,不太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
最有趣的部分来了,测试两国学生的创造力。
节目组在丹麦奥德堡大学创新能力专家的鼎力协助下设置了这个任务:在规定的十分钟内让学生独自在有了两个C的画面上进行创造,考察他们在画里表现出来的思考能力,以及思想的原创性。
最后的测试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四个专家在全面比对两国学生的作品后评判,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明显高于丹麦学生,尤其是在思维的拓展性,以及对他人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与扩展能力方面,中国学生得分非常高,比丹麦学生高了100%。
最后一项是英语能力测试。这一次,丹麦赢了,中国学生不仅在听说上落后丹麦,在理解和语言运用上也输给了丹麦。这在丹麦人的意料之中,因为丹麦和英语国家都是字母文字国家,从思维模式来看是占有先天优势的。
接受完丹麦学生的挑战,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与英国互换课堂的教育比试。
就在2015年年底,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悄然走红网络。这是一部在英国Liphook的Bohunt School拍摄的为期三集的纪录片,50名9年级(因为英国的学制,这里相当于国内初二)的中学生要和另外正常班级的学生组成对照班。这50名学生接受完全纯粹的中国式教育,而对照组的同学还是接受传统的英国式教育,所有的人都是打乱的分班,以确保在1个月后的考试中,教学方法是影响成绩的最大的因素。
“实验”正式开始,对于英国学生来说,中国式教育就意味着:
周一的升旗仪式
课间操
眼保健操
在中国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熟悉的照着课本念书,黑板上板书的场景,只不过学生换成了一群初来乍到什么都很好奇的英国小朋友。然而,由于此前教育体制的差别,英国学生“自由悠闲”的场景开始出现了,中国老师们也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掌控力。
这个时候英国校长出面帮中国老师们解决了一下纪律问题。
当校长解决了纪律问题之后,中国老师班级里面的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开始体验出来了。在最后一次考试之前的一周,中国班级举行了一次家长会。家长也是对于整个“实验”充满了期待和对老师美好的愿望。家长会后,在每天晚上7点之后,开始了中国特有的“开小灶”晚自习时间。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逐渐找到了学习的“小窍门”。在复习的前夜,原本很不接受额外晚自习时间的Sophie也表示:
那么,这场英国学生走进中国教师的互换课堂比试的结果如何呢?样本中随机抽取接受中国和英国教育的学生,接受中国教育的英国学生不仅比起自己曾经的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超越了在英国接受教育的自己曾经的同班同学。在中国课堂中,更有英国学生迎来了学海生涯里的第一次数学满分。
这是否也让你感到有些惊讶?中国学生竟然在创新上赢了外国人。大家是不是要反思“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以及国外的孩子就擅长创造能力?
殊不知,没有课堂的知识灌输教育,没有坚实的知识体系,何来创造力。
事实上,看完整场比赛,我们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实际上为孩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远超包括丹麦在内的西方国家。而这些知识,正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根基。当我们还在不断反思中国为何缺少创新人才,为何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的时候,人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在不久前刚刚发射成功的“天宫二号”航空火箭指挥中心里,工程师已是清一色的80、90后。这是一个不断在追赶西方脚步的中国。
那么,一直处于口舌之争弱势的中国教育到底错在何处?仅仅是媒体的过度渲染和国民对教育不公平的倾诉吗?也许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差异,让我们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和西方国家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在丹麦这个童话王国里,社会福利好,生活负担少,教育资源多,竞争压力小。因此,丹麦所奉行的教育理念是即便学习,也一定要“玩得开心”,玩够了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个方向学习。
而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快速发展的国家,不平均的教育资源,让社会竞争无比激烈。正如片中的中国孩子所言,“虽然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不学习对于未来你会少一条出路。”人们似乎永远处在这样的焦虑之中:任何一个阶段不好好学习,你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曾奉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个家庭的关注点高度聚焦,家长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投注了更大的教育投资,对他们的期望也更高。
搜狐出国“留学声”根据公众号“ViaX”以及“WE留学生”内容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整理编辑 搜狐出国 于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