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逾两成毕业时留守“北上广”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离开“北上广”
坚守“北上广”的2007届毕业生薪资涨幅更大,却无购买力优势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2%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去往其他地区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17.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7.3%。
2007届本科“北上广”就业的男性毕业生三年后20%离开了“北上广”,比女性毕业生(12.8%)高出7.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北上广”就业的男性毕业生三年后离开比例为29.9%,女性为21.4%。可以看出,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男性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的比例都要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遭遇了更大的“北上广”生存压力。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低收入阶层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离开“北上广”比例最高,该收入阶层中有22.0%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高,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低,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较高(20.9%),仅次于2000元以下收入阶层的比例。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低,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高,有29.8%的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可以看出,经济压力会更迫使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而最高收入阶层的本科毕业生又因其能力强,选择空间更广,可能为更好的职业选择而离开“北上广”。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离开“北上广”的人群在其半年后月收入为3081元,三年后去往其他地区就业后月收入为5620元,上升了2539元,涨幅比例82%,要高于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5296元)。而一直留在“北上广”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3272元,三年后月收入为6781元,上升了3509元,涨幅超过了一倍。尽管一直留在“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收入涨幅更大,但由于“北上广”的物价水平更高,因此相较离开“北上广”人群,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明显优势。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离开“北上广”的人群月收入为3568元,留在“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为4136元,相差仅568元,与本科毕业生相比,差距更不明显,但均高于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3480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7届本科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的人群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6.0%,明显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广”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6%),也高于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4.9%)。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离开“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8%,明显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6.8%)。离开“北上广”可能会增加自主创业的机会。
21、85.2%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67.5%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其家庭职业阶层上升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85.2%的人是其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81.8%,高职高专为88.5%。从三届趋势来看,这一比例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父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中国家庭的教育程度由于新一代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发生巨大提升,是中国近年来最深刻的社会进步之一。
2010届大学毕业生有67.5%的人通过高等教育使其家庭职业阶层上升[ 家庭职业阶层上升:将毕业生的职业所在阶层和其父母的职业阶层进行对比,如果毕业生职业阶层知识含量更高,工作复杂程度更高,则判断其为家庭职业阶层上升。],其中本科为64.4%,高职高专为70.5%,这一比例高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65.4%)2.1个百分点(2009届本科为63.8%,高职高专为66.9%)。
家庭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高(89.0%);父母是研究生教育背景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低(12.6%)。家庭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高(85.9%);父母是研究生教育背景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低(18.8%)。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提升中国家庭的职业知识含量。(完)